第八百二十六章 神示計劃(2 / 2)

接下來,影像又簡要介紹了“滅世災難”,以及同一時期的兩項計劃。

這些,楊屹早就知道了。

隻是,對導致銀河係毀滅的“神示計劃”,楊屹直到這個時候才搞清楚是怎麼回事,才算有了真正的了解。

“神示計劃”可以追溯到第一紀元末期。

簡單的說,在掌握了基於原能的空間技術,具備了跨恒星係航行能力之後,人類科學家就開始探索跨恒星係統的宇航技術。隻是,在最初的時候,人類科學家想當然的認為,用於跨恒星係統的宇航技術,即空間通道同樣能夠用於跨恒星係統航行。為此,人類科學家做了大無畏的嚐試。這就是,在第二紀元初期,在開拓銀河係的同時,一些人類的探險家搭乘配備齊全的飛船飛往鄰近的恒星係統,試圖開辟通往鄰近恒星係統的航線。隻可惜,這些探險行動無一例外的以失敗收場,幾乎所有的宇航探險家都沒能活著回到銀河係,全都消失在了恒星係統之間的茫茫宇宙中。

當然,這些慘痛的失敗也不是完全沒有意義。

通過這些失敗,人類科學家搞清楚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即通過空間通道到達遙遠的地方,不但需要耗費巨大的能量,還要把出口開在準確的地點,也就需要準確的、而且是可靠的參考坐標。能夠充當參考坐標的隻能是擁有巨大質量,而且保持穩定的星球。在恒星係統之間的宇宙空間裏麵顯然沒有這樣的星球,也就無法獲得可靠的參考坐標,無法確保將空間通道的出口開在準確的地點上。此外,因為缺少可以充當參考的星球,所以無法準確測量出空間通道出口的坐標。也就是說,如果把空間通道出口開在恒星係統之間的某個地方,飛船從空間通道出來之後,就會因為無法進行精確定位而無法再次開啟空間通道,從而迷失在廣袤的宇宙裏麵。

事實上,這也是眾多探險飛船失蹤的關鍵所在。

找到了問題,人類科學家開始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正是在這個時候,人類科學家分成了兩個大相徑庭的陣營,其中一個陣營認為隻要有足夠多的能量,就能開辟出一條直達鄰近恒星係統的空間通道,也就不需要在中途停留,從而不需要在中途設置跳躍結點,避開沒有參考坐標的問題。也是這些科學家,在不久之後啟動了“神示計劃”。

可以說,在最初的時候,幾乎所有科學家都認為這個辦法行得通,而且將此當成了飛往鄰近恒星係統的希望。

隻是,隨著研究深入下去,一些科學家認識到,這個辦法根本行不通。

關鍵就是,恒星係統之間的空間情況比恒星係統內部複雜得多。因為沒有足夠多的大質量天體,恒星係統之間的空間沒受到壓縮,處於完全延展狀態,導致空間跳躍的跨度無限接近於實際距離。受此影響,空間條約技術在恒星係統之間的空間裏麵所帶來的增益,或者說是縮短的距離要比在恒星係統內部小得多。說得簡單一點,就算能開啟一條直達鄰近恒星係統的空間通道,其內部距離不會比外部的空間距離短多少。如此一來,在空間通道裏麵的航行時間將大為延長,也就需要空間通道穩定的存在更長的時間,從而需要更多能量來讓空間通道穩定存在。因為維持空間通道所需的能量比開啟空間通道還要高,所以根本無法提供足夠多的能量來維持一條跨恒星係統空間通道穩定存在。也就是說,就算有辦法開啟這樣一條空間通道,飛船在進入空間通道之後,在到達另外一端的出口前,空間通道就會因為失去穩定而消失。

隻是,一些人類科學家沒有就此退縮,並且提出了另外一套解決方案。

正是在這個時候,“神示計劃”走上了正軌,並且最終毀滅了銀河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