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任之以專
一個人能力再高,在短時期內都難作出重大成績,人的聰明才智的發揮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其能力和功績須在較長時間內才能體現出來。領導者在任人時一定不能急功近利,急於求成,經常更換人事,這樣做會適得其反,離自己所要求的目標越來越遠。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一旦確定了人選,就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其潛心研究,放手施為,反而能夠作出顯著成績。舉個例子,美國科學家的科研水平乃世界一流,但如果美國政府要求他們在短期內便將人類送上月球並在上邊正常生活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因此而將科學家們撤職查辦,那豈不成了天大的笑話。可見,任人以專的效果明顯地比經常更換好。
北宋王安石曾特別強調任人必須“任人以專”,“久於其任”。他主張一旦確定合適的人選,就讓其多幹幾年,予其充分展示才華的時間,則“智能才力之士則得盡其智之赴功,而不患其事不終其功之不就也”。古人尚且如此,今天的領導更應理解其內涵。經常更換人事不僅對事情本身於事無補,而且會弄得人心惶惶,紀律渙散。
法國經濟學家亨利·法約爾對人員任期問題有一段深刻的解釋。他說,人員任期穩定是一個均衡問題。雇員適應新的工作和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務都需要時間,即使是假設他有相應的能力,如果在他已經適應工作或在適應之前被調離,那麼他將沒有時間提供良好的服務。如果這種情況無休止地重複下去,那麼工作就永遠無法圓滿完成。……因此,人們常常發現,一個能力一般但留下來的管理人比一個剛來就是傑出的管理人更受歡迎。這段話雖然是針對企業而發的,但同樣適用於其他組織和機構。它深刻地告訴領導者任之以專的重要意義。
當然,任之以專並不是任期越長越好,它並不排斥工作人員的正常變動,隻是強調要給人以充分展示才華的時間,保持人員的相對穩定,有利於事業的發展。
★不用任何一個多餘的人
社會上有種情況屢見不鮮,即某個官職由一人擔任便足以應付,卻安排了好幾人。這種現象表麵上看是體製問題,實際上是領導者在任人上的嚴重失誤。不用餘人是領導者應該嚴格遵守的原則,否則就會造成機構臃腫,冗員繁多,效率低下。
1.兵不在多而在精
唐太宗李世民,任人就一貫堅持“官在得人,不在員多”的原則。他多次對群臣說:“選用精明能幹的官員,人數雖少,效率卻很高;如果任用阿諛奉承的無能之輩,數量再多,也人浮於事。”他曾命令房玄齡調整規劃三十個縣的行政區域,減少冗員。唐太宗還親自監督削減中央機構,把中央文武官員由兩千多人削減為643人。他還提倡讓精力旺盛、精明能幹的年輕官員取代體弱多病的年邁官員。通過這種方法,朝廷上下全都由能人主持,辦事效率大大提高,使得政通人和,出現了繁榮昌盛的“貞觀之治”。
相反,太平天國在南京建立政權以後,洪秀全濫封王位,至天京失陷前,封王竟達二千七百多人,造成多王並立,各自擁兵自重,爭權奪利的混亂局麵,從而致使天京事變的發生,促使太平天國由勝而衰,走向敗亡。這成為領導者以後用人的深刻教訓之一。不用餘人,是保證令行禁止和高效率的重要條件。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兵不在多而在精”越來越為眾多領導人重視。近年來,中國上自國務院,下自縣鄉機構都大刀闊斧地展開了精減機構,裁減冗員的政治體製改革。企業也不甘落後,都大力實行下崗分流的改革。這樣削減了大量不必要的機構和冗員,既減輕了國家和企業的負擔,又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許多企業逐漸扭虧為盈,一些國家機關、部門也由原來的一片混亂變得井然有序。可見,“能者上,庸者下”,同時把好數量關,是做到不用餘人的關鍵之處。
2.人多未必好辦事
中國自古以來有“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以及“人多好辦事”等形容人多好處大的詞句,但這些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領導者們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盲目應用。尤其在任人問題上,人多未必好辦事。
首先,人多了不利於統一管理。無論是企業還是機關部門都必須統一管理,才能有高效率的出現。而如果本該一個人辦的事卻安排幾個人去做,就可能產生意見分岐,互不相讓,甚至產生矛盾,最後分頭行事或者大家都一走了之,誰也不辦。人多了,各有各的看法,加上一些人可能心懷不軌,就難以統一意見,辦事效率可想而知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的最好辦法就是領導者在任人時就不用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