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就得沒事找事
從本質上講,人都是有惰性的。俗語說:“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沒有危機感就沒有壓力,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
逆境逼人,人的進取精神常常是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硬逼出來的,人的創造能力也常常是在大敵當前的困境中鍛煉出來的。市場是無情的,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說,“危機”不是一種意外,而是一種必然,企業的成長正是在不斷地戰勝危機中實現的。
“不時提醒你的員工,企業可能會倒閉,他們可能會失去工作。這樣可以激勵他們盡其所能,不至於怠慢企業和工作。”美國的J.M.巴德維克博士曾這樣說。
每個企業都生存在環境中,環境中的諸多因素都會影響乃至幹擾企業的正常運營,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企業經營過程中的風險因素。在競爭的舞台上,麵對著眾多的風險,有的企業成功了,有的企業卻遭到失敗,甚至從此一蹶不振,以破產而告終。
成功固然可喜,失敗也未必可悲,關鍵是要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正如鬆下幸之助所說:“不論一個人現在擁有多麼偉大的事業,他絕不會不曾遭遇過失敗。做事總會遭遇失敗,但在每一次的失敗中要有所發展,經過無數的體驗後,在期間逐漸成長,最後,在自我心中產生某種偉大的信念,才能完成偉大的事跡。最重要的是,當遭遇失敗而陷入困境時,要勇敢而坦白地承受失敗,並且認清失敗的原因。體悟到:‘這是非常難得的經驗,最寶貴的教訓’。”這說明,危機因素可以轉化為企業發展的動力,不能因為懼怕挫折、困難、失敗和危機而痛失企業發展的良機。
所以說,管理者不但要有時刻麵對危機的意識,更要善於製造危機感,消除員工的惰性,要讓員工不滿足於企業現狀,通過有效的競爭激勵措施把這種危機感所產生的緊張轉化成生產力,從而激發和提高員工的工作熱情和主動性。
實際上,創造工作中的危機感對企業和員工都不無好處。為什麼?太過穩定,一般會影響員工的工作績效。工作穩定,長久以來一直是員工的權利。如果員工認為企業“欠”他們的,沒必要靠努力工作獲得報酬,他們的效率就會降低。
這不僅對企業造成損失,對個人也許貽害更深。如果對自己的工作不負責任,就不會去學習如何應對變化。那麼,當變化不可避免時,他就束手無策,坐以待斃,這恰恰會帶來真正的危險。
工作有危機感是好事。毫無危機感的企業必須製造適當的危機感來激勵員工,讓他們感到自己的工作離不開這種危機感。事實確實如此,當員工戰勝他們麵臨的挑戰時,他們就會更加自信,對企業作出更大的貢獻。成為對企業有所貢獻者,是工作穩定的唯一途徑。
如果員工無論業績多麼差都能高枕無憂,就可能造成一種無所謂的企業文化。任何企業中都可能存在“無所謂文化”,員工無所事事,卻認為企業“欠”著他們的,因為管理層創造了一種“應得權利”的文化。在“無所謂文化”中,員工更注重行動而不是結果。
員工有這樣的思想和行為,是因為當他們失敗或企業瀕臨倒閉時,不會對他們帶來任何不利後果。他們不斷闖禍,卻一次又一次蒙混過關。
要打破員工“無所謂文化”,或調動那些唯恐失去工作的員工的積極性,就得在風險與穩定之間建立適當的平衡點。如果員工覺察不到危機感,就必須創造一種環境,讓他們產生不穩定感,不能讓他們麻木不仁。心理學上的兩個重要發現解釋了這種現象:
(1)隨著焦慮程度的加深,人的業績也會提高。當焦慮度達到一個理想水平時,業績也會隨之達到最高點。不過,如果焦慮程度過高,業績也會下降。
(2)當成功概率達50%時,人們取得成功的動力最大。換句話說,如果人們追求的目標或接手的任務具有挑戰性,但仍有極大可能成功時,人們追求目標或接手任務的動力最大。
企業的員工一般處於以下3種狀態之一:
1. “無所謂”
這種狀態下,員工麵臨的風險極低,凡事都想當然,不管他們表現多麼差,都有安全感。
2. 身處恐懼中
風險或焦慮度太高,凡事謹慎,不管他們表現多好,還是沒有安全感。
3.努力獲得
這種狀態下,風險程度適中,員工會因為麵臨適當的挑戰而發揮最好水平。這是唯一真正富有成效的狀態,員工肩負著足夠的風險,珍惜自己的努力所得。而這點恰好使他們能獲得滿意的結果。
企業要繁榮,員工要發展,努力獲得是每位員工應有的態度。在這種環境中,員工和企業創造性噴湧,靈活善變,努力獲得那些真正重要的結果,才會成功。
要引導員工走出無所謂文化,一定要確保他們明白當今的經濟現狀中潛伏著不盡的威脅:客戶可能拂袖而去,企業可能倒閉,員工可能失業。說服那些充滿恐懼的員工獲取安全感的最好途徑,是幫助企業實現最為關鍵的目標。沒有成功,就沒有企業,也就沒有工作。
不時提醒你的員工,企業可能會倒閉,他們可能會失去工作。這樣可以激勵他們盡其所能,不至於怠慢企業和工作。
危機激勵,置之死地而後生
老鷹的壽命和人類差不多,可以活到六七十歲,但是老鷹的生命曆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三十多歲的時候是老鷹生命的最旺盛時期,但是它的優勢同時又變成影響它生存的危機因素:它的翅膀很長,展開有近三米;羽毛很豐滿,沉重的羽毛使它不能扶搖直上,翱翔雲天;喙又硬又重,影響它捕食;鷹爪又彎又尖,影響它撕裂食物。這個時候的老鷹,如果再這樣繼續下去,最終會因為羽毛的過於沉重而不能飛翔,因為鷹爪又彎又尖而無法捕捉食物,因為喙又硬又重而無法進食。為了生存,老鷹不得不忍受煉獄般的磨礪:它必須飛到山的最高峰,在最高處給自己壘一個簡陋的窩以躲避天敵的襲擊,然後在山頂的岩石上,自己將又硬又重的喙摔碎,忍饑挨餓,等待新的喙長出,再用新的喙將自己的又彎又尖的鷹爪拔掉;再等待新的鷹爪長出,用新長的有力的鷹爪將羽毛一根一根拔掉,等待新的、輕盈的羽毛長出……這樣經過煉獄般的150天以後,老鷹會長出新的喙、新的爪、新的羽毛,顯得更加年輕、敏捷、有力、凶猛,獲得重生。
作為企業來講,風險因素可以轉化為企業發展的動力,風險越大,所獲得的收益可能就越高,不能因為懼怕挫折、困難、失敗和危機而痛失企業發展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