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欠缺
有關數據顯示,疏勒縣少數民族農村轉移勞動力從事服務業和小商貿的比重分別為55.72%和24.38%,打零工的勞動力占13.93%。在所有工作類型中,餐飲服務所占的比重最高,是向省外自由轉移的那部分勞動力的主要就業渠道。同樣還有一部分勞動力所從事得新疆特產銷售等都屬於非技術類工作,而此類勞動力所占比例為75%。
3.農村勞動力轉移組織化程度不高
調查顯示,有48.76%的少數民族農村青年勞動力轉移屬於自主轉移,這部分勞動力沒有經過任何介紹,完全根據自己需要和意願做出轉移決策。其次有43.29%的勞動力是通過親戚、朋友介紹,而隻有7.96%的勞動力是通過政府有關部門介紹實現轉移的。這種狀況不但不利於政府對勞動力轉移的宏觀控製和管理,同時也增加了政府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的組織與指導難度,影響了勞動力轉移的效果。
三、推進疏勒縣農村青年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對策
1.發展農村經濟,實現就地轉移
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是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青年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渠道,因此,必須改變過去那種偏重城市的發展戰略,消除一切人為地擴大城鄉實際收入差異的措施,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使農業產業結構從內部得到優化,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使農村勞動力大量向二、三產業轉移,確保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2.促進科技進步,創造農村青年勞動力轉移的平台
依據疏勒縣特殊的自然氣候,選擇合適的農業生產技術可促進農作物的生長,改善質量,提高產量。另外,疏勒縣特色產品眾多,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利用農產品加工技術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在提高產品的商業價值,發展特色農業的同時,又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提高農業內部吸收農村勞動力的能力。
3.統籌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形成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需要我們從體製改革、製度建設上著手,建立統籌城鄉發展、構築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保障體係,從全局上、根本上突破城鄉分割和區域分治的體製和結構,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向不發達地區和農村流動。統籌勞動就業,加快建立城鄉統一、區域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鼓勵人力資源自由流動,引導農民有序外出就業,鼓勵農民就近轉移就業,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
此外,疏勒縣農村青年勞動力轉移就業涉及的人數多、範圍廣,農村青年勞動力的問題解決起來困難巨大,需要在政府指導下,動用全社會的力量,共同促進農村青年勞動力的順利轉移和就業。同時,政府必須高度重視改革現有的戶籍製度,取消對農民的歧視性政策,給農民以國民化待遇,為農村青年勞動力的轉移掃清製度上的障礙,引導和幫助農民全麵走向市場,促進農村青年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各相輔助政策,如健全和完善農地流轉製度,為農村青年勞動力的流動解決後顧之憂,使農村青年勞動力按照經濟發展的規律自由流動。
參考文獻
[1]惠寧,霍麗.中國農村青年勞動力轉移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2]王萍.中國農村青年勞動力鄉城轉移問題研究[M].東北財政大學出版社,2008
[3]蔡昉.勞動力遷移和流動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6
[4]淩子.淺析新疆農村青年勞動力問題——基於托達羅的人口流動模式理論[J].2009
[5]李煥芝,黃明鳳.新疆農村青年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基於GM(1,1)模型[J].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