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不好意思地笑了:“大隊長連這事也知道?那隻是我們物探小組組建時為自己立下的規矩。大隊長就不必了吧!”
“唔,我現在不是什麼隊長,是你小組的一員,請一視同仁。誰也不能破壞製度,不是麼?”李海波說。
“行。”王磊像個指揮官,一揮手:“大隊長李海波同誌A點,霍雨佳同誌替下來做跑點指揮。小隊長嚴雪梅同誌跑C點,B點和C點和D點仍由大劉和小劉擔任。”
“是。”大家齊聲答應,立刻展開了工作麵。
今天的任務是測地質剖麵。物探,測剖麵要比測“電測深”複雜得多了。“電測深”的結果好比鑽探打一個鑽孔,得到的是一個“點”的地質資料;電測剖麵就不同了,好比用許多台鑽探機同時打若幹個鑽孔,得到的結果是一個剖麵的地質資料。所以電測剖麵就要同時用兩支電極向地下送電,幾支不同距離的電極同時接受電磁回波。A丶B兩個點是送電極,C丶D兩個點是電磁波回接點,是接收電極。從各個接收電極上測得微小的電位差,從中獲得各種不同“介質”(岩石或地層)的導電率,把若幹不同導電率的數值在“對數表”的數軸上做出“點”,又把點連成曲線。把做好的曲線圖套在標準量板上進行比照,從而分析出地下岩石結構、地層構造等等。再經過很複雜的計算就得到一份地質剖麵圖。當然這是很複雜的技術,不是三句話兩句話說得清楚的。
這條剖麵A丶B兩個點相距五公裏,是整個剖麵的長度。剖麵的長度是根據剖麵深度決定的,剖麵要求深AB距離就大,剖麵要求淺AB距離就小,最大的剖麵長度可達十公裏。人們要在整條剖麵間不停地移動接收電極的位置,這是個兩條腿不停的活兒,要麼人們怎麼說:說書的嘴,地質的腿呢!
測量儀器架設在整條剖麵的正中,是一台“2∏1型電位計”CDEF……許多回接點設在測量儀器的兩側,移動點根據測量進程移點設電極。
李海波擔任的A點距儀器最遠,為左側的2丶5公裏,王磊之所以把小隊長嚴雪梅放在C點的位置,就是他倆在同一側,能有個照應,大隊長必竟是頭一回到小隊上同大家作野外作業嘛!另外,A點是個固定點,打入電極接好導線後便可以幫助C點設電極和移動電極,A、C兩個點的操作員實際是結伴作業的。
任務分配完畢,李海波便背起最大的一巻導線架,一邊放線一邊朝最遠的那麵三角旗“點”奔去。
四十分鍾之後李海波到達了點上。他用地質錘把紫銅電極打入地下,雙手握住電極抜了抜,覺得電極與地麵接觸良好,拉出線架插頭同電極插接妥當,把一隻電話聽筒也接在導線上。做完這些從頭又檢查一遍,認為一切都沒問題了,才拿起電話對著電話送話器喊道:“喂,喂,王磊同誌,李海波報告,A點到位,電極設置完畢,請求試通。”
片刻功夫,電話聽筒裏傳來王磊清脆的回:“大隊長,大隊長,試通完畢,通電正常,測試正常。謝謝您,謝謝您……”
李海波笑了,笑得很甜。這是他到達新的工作崗位第一次的野外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