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寫出傳統文化味兒來(2 / 2)

該篇人物眾多、故事曲折,兼之內涵容量奇大,稍一展開便能伸長為一個中篇。但由於作者剪裁得體、布局合理,作為一篇小小說則精致可讀。在《宋朝故事》之《書法菩提》中,亦是緊緊遵循了這一創作原則。

如《拜石》《潔癖》和《道林詩帖》等篇什,是以北宋大書法家米芾為原型對號入座而創作的。

米芾一生仕途坎坷而性情乖張,其人其事在民間頗多流傳。這種野史更加逼近史實和人物的真相,張曉林的作品起到了“借一斑而窺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的效果。

張曉林認為筆記體小說要講究“文味兒”“文氣兒”,說白了,就是文化味兒。

筆記體小說應來源於中國古代的筆記,筆記是一種中國最本土的文體,也是中國最古老與最傳統的文體之一。

時間上的久遠,勢必為這一文體注入了本民族精神與文化的元素,而從事這一文體的創作者,曆代多為文人雅士,如宋代的歐陽修、蘇軾、陸遊等,都有大量的筆記著作傳世。

因此,筆記體小說的創作,對作者自身的文化修養要求甚高。

張曉林在這一方麵有著深厚的文化積累與修養,他首先是一個優秀的書法理論家。

他的書法論文曾獲全國第八屆書學討論會論文二等獎,青海省第二屆文藝理論獎和第三屆書法理論獎。

他的書法師法“二王”和北宋的米芾,寫得瀟灑而古雅,曾多次參加國內外書法交流活動。

張曉林憑著專業的書法修養,以一個作家的角度創作的《書法菩提》,散發著濃鬱的文化氣息,將書法文化、書法家這一特殊群體的生活習性,借助形象生動的敘述,展現得淋漓盡致。既可以作為曆史去閱讀,亦可以作為書法文化閱讀,還可以作為小說閱讀。

以中國最傳統的文體,去表述中國最精粹的書法文化,《書法菩提》做到了最完美的結合。缺味兒則單,缺氣兒則僵。

張曉林的筆記體小說,無論寫書法篆刻、繪畫詩詞,還是寫最不起眼的煙壺、養蟋蟀用的泥罐,也會傳導出它所蘊藏著的本民族的文化與美學精神。

張曉林的筆記體小說發展與創新了傳統的筆記體小說這一體裁,從他的《宋朝故事》係列筆記體小說中可以看出這一點。

古代筆記曆經魏晉南北朝及宋元,到明清逐漸成熟進而發展為筆記體小說,影響較大的如《聊齋誌異》係列和《閱微草堂筆記》係列。

無論哪一部筆記體小說集,篇目上都是獨立的,篇與篇之間沒有必然的聯係,內容和結構上也都是互不關聯的。

《宋朝故事》係列筆記體小說中的《書法菩提》或是《宋真宗的朝野》,雖是采取傳統筆記體小說的寫法,但內容上是相互關聯的,人物是相互穿插的,都是北宋時期的書法家和政治家。

也有一些世俗間的奇人,他們之間的關係相互交叉,相互回環,相互重現。舞台是一個大舞台,北宋書壇這個大舞台,生、旦、淨、末、醜,共同演繹出一出出文化的大劇。

有些期刊發表他的小說時,單篇時是小小說,三五篇是短篇小說,十餘篇就成了中篇小說,再長,就是長篇小說了。《書法菩提》和《宋真宗的朝野》就是由筆記體小說組成的長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