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釣魚島問題將何去何從?(1 / 1)

釣魚島問題將何去何從?

文化

作者:劉江永

中日關係是當下最具敏感性的國際關係之一。2012年是中日關係尤為波折磕跘的一年,釣魚島問題更是將中日關係的緊張局麵推向了高潮。如果你關心中日關係症結問題及未來走向,如果你關心釣魚島問題來龍去脈,如果你還在猶豫該不該盲目抵製日貨,這本由清華大學中日關係專家最新修訂的《中日關係二十講》將會引領你思考並帶您一起探索答案。

《中日關係二十講》首先從縱向上回顧了中日關係的曆史恩怨,包括曆史問題、修改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慰安婦民間索賠案等,總結了中日關係的某些經驗教訓,同時又從橫向上分析了當前兩國關係的各個熱點側麵,尤其是釣魚島問題、經貿合作問題。此外,作者還分析了日美同盟、東亞共同體以及日本國內形勢對中日關係未來走向的影響。資料詳實,內容客觀新穎,觀點深入透徹。

劉江永教授對中日關係的曆史與現狀有著深入透徹的研究。中日關係因曆史而複雜,因現實而敏感。尤其泛起的釣魚島問題可謂是美國這位“外科大夫”遺留在中日體內的一把剪子,它讓中日兩國時常感到陣陣“絞痛”。劉江永教授這本新版《中日關係二十講》,新收錄了近幾年中日關係爭議的種種焦點,包括石原慎太郎“買島”論安的什麼心;日本政府“購島”的背景、實質與中方反製的意義等等。在此基礎上,劉江永教授分析提出“釣魚島問題的出路何在?”、“處理曆史問題的建言”、“中日政治關係麵臨的挑戰與前景”。與此同時,作者還從縱向上梳理了日本近代亞洲觀的變遷、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曲折道路以及小泉內閣時期、安倍內閣時期日本的政策走向,從橫向上分析了橫亙在中日關係之間的政治障礙、釣魚島領土爭議問題以及傷害民族感情的曆史認知問題,並為兩國關係的發展開出了極富創見的良方,包括建議日本從“海陸對立論”向“海陸和合論”的理念轉變。尤其圍繞釣魚島主權問題、南京大屠殺問題、日本教科書問題、中國民間對日索賠問題以及參拜靖國神社的問題展開深入分析與探討。內容即時更新,曆史資料翔實,論據充分,論證嚴謹全麵。中日和則東亞興,中日鬥則東亞愁。兩國關係何去何從,考驗著兩國政府和人民的智慧。

作者認為,如果日本的決策者能認清當今時代特點,就會發現,海洋國家與大陸國家實現和平、合作的必要性與可能性。作為外交戰略,“海陸和合”是避免“海陸對立”、實現“海陸共贏”的必然選擇。曆史經驗反複證明,隻有和平、合作才對各方都有利,而若以海陸畫線樹敵立友,人為製造“威脅”或對抗,到頭來隻能是損人害己。而堅持“海陸和合”,不僅 不會衝擊日美關係,反而可能成為中美日三邊關係協調發展的一條出路。因為“海陸和合”同樣包括提倡日美之間的“海海和合”。21世紀,中美日之間能否長期和平共處,擴大合作,是東亞地區能否實現可持續安全的關鍵所在。

這本書的誕生正逢其時,它將引領我們全方位地了解中日關係,並對中日關係的未來走向形成自己的思考與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