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建鵬:秉承烙之神韻(1 / 1)

黃建鵬:秉承烙之神韻

文化

作者:孫玉肖

黃建鵬1963年出生於中原大地,十三歲開始學習美術,1981年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三位重要的導師對他的藝術之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範曾傳授繪畫線條藝術,司徒兆光傳授美術曆史,錢紹武傳授雕塑。

畢業之後,黃建鵬最初未能如願從事藝術創作,他的職業生涯動蕩不定,幾易其職,工作與性格衝突,幾番輾轉之後,最終投身他所愛的藝術事業,選擇了烙畫作為主攻方向。他一心想將中國的傳統工藝發揚廣大,將烙畫推向高峰。

烙畫古稱“火針刺繡”,現稱燙畫、火筆畫,是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的一種畫法,是我國一種極其珍貴的稀有畫種。據史料記載,烙畫源於西漢、盛於東漢,後由於連年災荒戰亂,曾一度失傳。

黃建鵬對烙畫的淵源了如指掌。他認為中國的烙畫之所以後繼乏力是因為缺乏創新。從事烙畫創作之後,他一直堅持創新,成功的研製了淡彩蠟染烙畫技術,成為烙畫藝術的突破。

黃建鵬研製的淡彩蠟染烙畫技術,以天然的礦物為顏料和化工科學處理,使畫麵裏出現出立體感的透明層次。既不失傳統烙畫的本質,又有現代國畫的獨特內涵。

按專家鑒定,淡彩蠟染技術可以使烙畫顏色保持三百多年而不褪色。

如今,他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藝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學藝術家協會會員,並被推舉為“工藝美術行業的領軍人物”。由於他在烙畫這一領域的特殊成就,更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的作品被各界人士爭相收藏。

黃建鵬認為,一個藝術家,應該德才兼備。故此,在他的一些作品中,傾注了對社會的關注,表現了社會責任感。

2007年一煤礦69名被困礦工全部獲救,黃建鵬用了一整天的時間創作了一幅烙畫,歌頌了人間真情。2008年發生四川汶川大地震,更是牽動了黃建鵬的心,他用了三天的時間,通過烙畫藝術再現了溫家寶總理在災區的場景和抗震救災中的感人故事。他的另一幅表現四川地震的作品——《生死在一起》,描繪了一根鋼筋穿過一名正在哺乳的母親的身體,已經死去的母親表情安詳,正在輕撫懷中的孩子,歌頌了偉大的母愛。

在2009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選中,黃建鵬先生的烙畫獲得了銀獎。百花獎是中國工藝美竹界的最高獎,評選標準嚴格,烙畫作為一個小的畫種,在曆屆參賽評選中能得到優秀獎已屬不易。此次黃建鵬先生的烙畫摘得銀獎,是烙畫界的一個突破,也是對他在烙畫藝術界成就的肯定。“百花獎”評委認為他的烙畫技術精湛,打破了以往烙畫的格局和模式,推動了烙畫的發展。

黃建鵬先生的作品以人物、山水、花鳥為主,點、線、麵、結構緊湊,又有西洋繪畫講究的場麵,三度空間,形體結構嚴謹,其首創的淡彩蠟染珍品畫種已經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全國首創淡彩傳統烙畫蠟染工藝。他本人也被河南省工藝美術學會定為“河南省烙畫行業的領軍人物”。 其代表作品《竹林七賢對酒歌》被全國人民大會堂收藏;《飲中八仙歌》被俄共中央主席久加諾夫收藏。並在2008年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展獲銀獎,作品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永久收藏。2009年中國工藝美術作品“百花獎”(深圳)“感動心靈”獲銀獎,作品被德國友人收藏。2011年中國工藝美術作品“百花獎”(莆田)《留守中的期盼》獲金獎,作品《鍾馗嫁妹》獲銀獎。總之,黃建鵬先生的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有極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被王光英先生讚譽並題詞:巧奪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