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曆來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說法。這句的來曆有幾個版本,其中一個是與兩位聖人有關:“七十三”是孔子的年歲,“八十四”是孟子的年歲。人們認為,既然兩位聖人都沒越過這兩道坎,常人想越過它們當然不容易,而“閻王爺”也自然會“嚴格把關”。

在醫學發達、人民生活水平較高的今天,84歲也是高齡。2000多年前的孟子活到這個年齡,實屬不易。那麼,孟子的長壽因素是什麼?從孟子的著作《孟子》和記載孟子的文章中了解到有以下幾個因素:

寡欲

“修其身而天下平”,即以修養身心的道理和方法來治理國家。早期的孟子認為,人與動物隻存在一點差別,就是“心”,所以“修心”是成為一個人的必經之途。

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意思是要修養內心,沒有比減少欲望更好的方法。孟子認為人不能沒有欲望,但有些欲望屬於形而下,比如吃喝玩樂;但有些欲望是往上走的,比如念書的人希望成為賢者,因此應該減少的是負麵欲望。

樂觀

雖然孟子懷抱“如欲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之誌,卻不得諸侯重用,可他仍用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他舉出三樂:家安康,無禍患疾病;一生不放棄自己的追求,不忘記自己的責任,做事光明正大;雖不能匡扶天下,卻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他奔波遊說諸侯,身心俱疲,但在精神上卻很放鬆,盡力而為不計成敗。“古人之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充分反映了孟子樂天知命的人生態度。

養氣

孟子有句名言:“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他在養生上最重要的就是關於“氣”的培養。他重視精神意誌與人體元氣盛衰,承認氣是人生命的根本,所謂“氣,體之充也。”同時他又認為這個充體之氣是要受精神意誌的支配和左右的,“夫誌,氣之帥也”,這種意誌控製著氣的提法,應看作氣功理論來源之一。

孟子認為,養氣的根本是以精神意誌為主導,隻有神態安定,意誌堅強,行事光明正大,胸懷坦蕩無私的人,才能使氣保養充盛;反之,就會虧損,虛耗其氣。

常勞

孟子生於戰國時代,年年發生戰爭。他長大後,就到齊、楚、燕、宋、魯等國進行遊說,向各國君王宣傳他的“仁義”主張。當時孟子很有才學聲譽,又善於言辭辯論,各國君王都樂於接見他,聽他發表政治意見。孟子在長期外出的過程中,鍛煉了體力和意誌,為他的健康長壽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現代醫學研究認為,任何形式的運動都可能有益於人的身體健康,人的筋骨需要活動舒展,人的氣血需要運行通暢,這是“體欲常勞”的主旨。人的肢體運動可以促進氣血流行,調五髒,通百脈,長養肌肉,強筋壯骨。孟子周遊列國,從養生角度來講,確實有健身之舉。

用腦

孟子到了70歲以後,不再外出遊說,回到故鄉從事教育與著述。由於著述,勤於用腦,使之“思則必有所存,神有所歸”。按現代保健學的說法,人的大腦受到信息刺激越多,腦細胞就越發達,其老化的進程也就越慢,所謂“思可延年”。當然,用腦也不能過度,古人所謂“節思”之說便是。孟子之所以長壽也說明他用腦也有節製,因此才得以長壽。

簡樸

孟子的日常生活很簡樸,特別是在遊說各國時,旅途勞碌,常不得溫飽。他從不擇食,什麼都吃,粗飯菜湯從不挑剔,吃了能飽肚就知足了。他對生活不奢求,隨遇而安,養成的簡樸生活習慣成了他長壽的又一個基本要素。

孟子生活在動蕩不安的戰國時期,但他學有所成之後,又注意自身修養,勤於動腦,樂於動身,順應自然規律,終於使他成為一位品德高尚、博學多才的長壽聖人。他的長壽經驗是值得後人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