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製度和文化是企業的靈魂(1)(2 / 3)

這個人實在看得心疼,決定幫助一下蝴蝶:他拿來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將繭破開。蝴蝶很容易地掙脫出來。

但是它的身體很萎縮,很小,翅膀緊緊地貼著身體。

他接著觀察,期待著在某一時刻,蝴蝶的翅膀會打開並伸展起來,足以支撐它的身體,成為一隻健康美麗的蝴蝶。

然而,這一刻始終沒有出現!

實際上,這隻蝴蝶在餘下的時間都極其可憐地帶著萎縮的身子和癟塌的翅膀在爬行,它永遠也沒能飛起來。

這個好心的人並不知道,蝴蝶從繭上的小口掙紮而出,這是上天的安排,要通過這一過程將體液從身體擠壓到翅膀,這樣它才能在脫繭而出後展翅飛翔。

領導者應該使其領導組織給員工提供一個促其不斷突破自我的機製,這樣,從員工角度講他可以盡快成長起來,獨當一麵;從組織角度講,會增強組織的競爭力。如果總是拿一把剪刀時刻準備幫他將繭破開,那麼,這個組織裏的成員隻能永遠是一群癟塌著翅膀在爬行的“蝴蝶”。

一根處於鬆弛狀態的彈簧,給它加上一定的壓力就可以彈起來。這種在外力作用下能夠向相反方向彈起來的特點,就叫作彈性。彈性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物理現象,許多物體和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彈性,人的心理也是一樣。人的心理彈性和某些具體物體的彈性還有所不同,它既可以被壓發,也可以被引發。而在此,製度無疑是這根有力的彈簧,合理的製度會使人的心理彈性處於更大的張弛狀態。

呂不韋著書立說

呂不韋廣招食客,待遇極其優厚,短時間內,就聚集了三千人之多。又因為那時諸侯的食客中,飽食終日,相互質疑,著書立說,布行天下,不但自己揚名,連帶為他的居停也增添了光彩。所以呂不韋亦請他的食客為自己著書。

他的方法是集體創作,不拘題材長短,自由發揮,等各人交了卷,再提出討論,加以修改。等定稿後,彙輯成書,題名《呂氏春秋》,算是他的著作。為了宣傳,他又擺了個噱頭,把他的“大作”在鹹陽鬧市陳列出來,並“懸千金其上”,說是“有能增損一字者”,就能獲得這筆巨額的獎賞。世上哪有不能增損一字的文章?但是,盡管來看這部書的人很多,卻始終沒有人敢生妄想去發那筆橫財。因為畏懼呂不韋的權勢,究不知他的懸賞是真是假,怕挑了他的眼,千金未得,一命嗚呼!

“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富貴而好名,必於社會有益,呂不韋就是如此!他編的這部《呂氏春秋》,雖歸入“雜家”,但為周秦諸子中的傑作,它的學術價值,至今不減。全書分為“八覽、六論、十二紀”,每覽分八篇,每論分六篇,每紀分五篇,總計一百六十篇。流傳至今,隻不過第一覽缺一篇——秦始皇焚書坑儒,何以《呂氏春秋》沒有燒掉,是個很有趣的謎。有人說“焚書”的獻議者李斯,原為呂不韋的門客,感念舊主,所以獨存其書。戰國諸子百家之語,在《呂氏春秋》中保存得不少,而此一端,就可想見此書的價值。

呂不韋當上一國之相後,為了給自己如此高的地位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證明,於是他想到了著書立說。這個“著書立說”聯係到現在的企業,就是一種文化。企業的文化戰略是長期性的,作用也是長期的。因為文化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是獨具的,且遠勝於利益、權力、社會所催生出的競爭力。文化對族群所從事的行業的支持,會使工作成為樂趣,他律成為自律。因為各有各的文化擅長,從而知道你現在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對企業來說,必須建立起自己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驢子和騾子

主人將貨物分成兩份,平均分給驢和騾。驢看到自己背的東西和騾一樣多很氣憤地說:“人們給騾吃的食物比我多一倍,卻讓我和它馱負一樣重的貨物。”

走了一段路以後,主人看到驢支持不住了,就把它身上的貨物移一部分到騾背上。再走了一段路以後,驢更沒精神了,主人隻好又把貨物移過去一部分。最後驢身上空無一物。這時騾瞪著驢說:“你現在還會認為我不該多吃一倍食物嗎?”

判斷一個人的能力,一定要長期觀察才可下評論。在一個團隊中,誰叫得歡誰得到的多是管理中的大忌,其直接後果是,“驢子”和“騾子”吃得一樣多,甚至因為“驢子”不斷地抱怨不能得到更多的食物,便給他另開小灶,那麼“騾子”必定吃不飽。“驢子”與“騾子”隨“主人”上路後,當“體力”一般的“驢子”支撐不住,“主人”想倚靠那頭“體力”上乘但總是默默無語的“騾子”時,恐怕他也已精疲力竭,或者幹脆就罷工了。因此作為“主人”,必須對手下的“驢子”、“騾子”們的“體力”、“飯量”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給其一個公平、公正的待遇,這樣才能使其各展所能,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