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左手領導力右手執行力(1)(3 / 3)

於是,它起身就跑,也向著太陽奔去。

誰快誰就贏,誰快誰生存。一個是自然界獸中之王,一個是食草的羚羊,等級差異,實力懸殊,但生存卻麵臨同一個問題——如果羚羊快,獅子就餓死;如果獅子快,羚羊被吃掉。

對待時間,你永遠都不能輕視。隻有不斷向前奔跑,才不會被別人吃掉,才不會被激烈的競爭所淘汰。

有效的管理者不是從他們的任務開始,而是從掌握時間開始。他們並不以計劃為起點,認清他們的時間用在什麼地方才是起點……

人才在時間中成長,在時間中前進,在時間中改造客觀世界,在時間中譜寫自己的曆史。人才對各門科學的學習和研究,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人才創造的各種成果,必須經過時間來鑒定。時間,唯有時間,才能使智力、想像力及知識轉化為成果。人的才能想要得到充分的發揮,盡快踏上成功之路,若沒有充分利用時間的能力,不能認識自己的時間,計劃自己的時間,管理自己的時間,那隻會失敗。

青蛙與蜈蚣

有一個青蛙哲學家看到一隻蜈蚣在走路。

他心想著,用四隻腳走路已經夠麻煩的了,蜈蚣是如何用一百隻腳走路的呢?它怎知該是哪隻腳先走,哪隻腳後走,接下來又是哪一隻呢?

於是它叫住了蜈蚣,並把自己的疑問告訴它。

蜈蚣說:“我一生都是這樣走路的,但從未想過這個問題。現在我必須好好思考一下才能回答你。”蜈蚣站在那兒好幾分鍾,結果它發現自己動不了了。

搖晃了好一會兒,最後它終於倒下來。

它告訴青蛙:“請你不要再去問其他蜈蚣同樣的問題。我已經無法控製自己的腳了!”

在管理實踐中,應該給員工具體行動的自由,讓他根據自己的行為方式和風格習慣去行事。這個時候,理由並不重要。

人們在強調管理的時候常常喜歡引用一句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是人們卻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如果人的積極性未能充分調動起來,規矩越多,管理成本越高。所以有人認為,企業管理最起碼的一條規矩就是對人的尊重。人們談管理,尤其是對人的管理,過多地強調了“約束”和“壓製”,事實上這樣的管理往往適得其反。聰明的企業和企業家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一點,開始在“尊重”和“激勵”上下功夫:了解員工的需要,然後滿足他;而不是先聘用他,然後榨幹他。

打獵

有一位父親帶著三個孩子,到森林去獵殺野兔。

到達目的地以後。父親問老大:“你看到了什麼?”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獵槍、野兔,還有森林。”

父親搖搖頭說:“不對。”便以同樣的問題問老二。

老二回答說:“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獵槍,還有樹林。”

父親又搖搖頭說:“不對。”又以同樣的問題問老三。

老三回答:“我隻看到了野兔。”

父親高興地說:“答對了。”

一名優秀的獵人在狩獵之前必須明確自己的目標——我的獵物是什麼。隻有明確了目標,才可能會有所收獲。如果並未看到獵物,隻是抱著僥幸心理——說不定草叢裏會有兔子或其他動物呢——對著草叢亂放箭的話,那麼他永遠都不可能獵到任何獵物。不管一個團隊還是一個企業,管理者必須樹立明確的目標。隻有明確的目標才能幫助我們提高工作效率和積極性,才能避免亂射箭的情況發生。

給加西亞的一封信

在美西戰爭期間,美國必須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軍首領加西亞將軍取得聯係,而加西亞正在古巴叢林的山裏,沒有人知道確切的地點,所以無法寫信或打電話給他。美國總統必須盡快地獲得他的合作。這時,有人說:“有一個叫羅文的人,他有辦法找到加西亞。”

當羅文從總統手中接過寫給加西亞的信之後,並沒有問:“他在什麼地方?怎麼去找?”他經過千辛萬苦,在幾個星期後,把信交給了加西亞。

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故事,但是,它卻流傳到世界各地。《把信帶給加西亞》的作者這樣寫道:

“像他這種人,我們應該為他塑造不朽的雕像,放在每一所大學裏。年輕人所需要的不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也不是聆聽他人種種的指導,而是要加強一種敬業精神,對於上級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動,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務——‘把信帶給加西亞’。

“凡是需要眾多人手的企業經營者,有時候都會因為一般人的被動無法或不願專心去做一件事而大吃一驚,懶懶散散、漠不關心、馬馬虎虎的做事態度,似乎已經變成常態;除非苦口婆心、威逼利誘地叫屬下幫忙,或者除非奇跡出現,上帝派一名助手給他,沒有人能把事情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