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接受了教導,回到家裏,用絲線將芥子吊了起來,整天仔細觀察,整整看了一年,終於將這個小芥子看成了一個西瓜那麼大,於是他拉弓搭箭,“嗖”的一聲,射斷了絲線。
他高興地跑到師傅那裏去報告,師傅說:“你不要高興得太早了,你隻看清了靜態的目標,你還不能看清動態的東西。”
師傅又讓他回到家裏,看妻子紡線。在梭子飛快地運行時,他眼睛一眨不眨地觀察。一年以後,他操起弓箭,對著狂風中搖擺的樹枝,“嗖”的一箭,正中柳葉的葉柄,柳葉飄落下來。後來他也成了神箭手。
不教射箭而教看靶心,神箭手的教學方案表現得與眾不同,似乎有點脫離正題。實際上,這正是師傅的智慧所在。拉弓、調弦、擺姿勢這些並不難,難的是把握目標。如果無法看清靶心,姿勢擺得再正確、弓拉得再滿也沒有多大意義。不是神箭手的教學方案脫離了正題,而是我們舍本逐末了。
目標是本,各項工作都必須以目標為中心。隻有把注意力凝聚在目標上,而不是弓箭上,你才能成為一名神箭手。可是在企業向前發展時,在我們完善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常常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細枝末節上,最後把目標弄丟了。因此,作為管理者,一定要引導員工把握目標。
貸款
一位西裝革履滿身名牌的猶太人走進紐約的一家銀行,以總價值為50萬美元的股票和國債做抵押辦理了一筆貸款,而貸款的總額隻有1美元。
“年息為6%,隻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後歸還,我們就可以把這些股票退還給您。”貸款部的經理疑惑地看著眼前這個怪人並等著對方反悔——要知道以50萬美元做抵押,即使想借30萬美元、40萬美元甚至50萬美元,銀行也會很樂意的。
所有的人都覺得他吃了大虧,隻有他一個人高高興興。他打電話給他的妻子:“薩麗,你知道嗎?我用咱們的股票和債券作抵押貸出了1美元。這樣,寄存這些東西一年隻需花費6美分,而如果租金庫保險箱的話,租金可能是這個成本的1萬倍。”
用50萬美元做抵押隻貸1美元,在常人看來是吃虧不小,而實際上卻是以一年6美分的成本寄存了50萬美元的東西,是占了大便宜。
一些企業總覺得進入那些利潤不大的市場是劃不來的,但有些企業專門做這些“吃虧”的生意,比如生產螺釘、紙盒,結果卻贏得了商機。
成功,在很多人的觀念裏,就是要夠精明、夠智慧、夠強硬,就是“好漢不吃眼前虧”。好像在任何事情上的妥協——哪怕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都是往自己臉上抹黑,都有損自己的形象,阻礙自己奔向成功。
冒險
一次,有人問一個農夫是不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種了麥子。
農夫回答:“沒有,我擔心天不下雨。”
那個人又問:“那你種棉花了嗎?”
農夫說:“沒有,我擔心蟲子吃了棉花。”
於是那個人又問:“那你種了什麼?”
農夫說:“什麼也沒種。我要確保安全。”
“確保安全”。我們中的很多人也像這個農夫一樣傻傻地不願冒任何風險,什麼也不做,最終就像他一樣什麼也得不到。不願冒任何風險而在人生的競技場上棄權,縱然逃避了痛苦和悲傷,但也失去了學習、改變、感受、成長和生活的機會。生活中風險幾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不敢冒任何風險才是最大的危險。要想真正有所成就,就必須有勇氣,敢於冒風險。隻要稍加觀察你就會發現,那些比你成功的人並不一定比你“會”做,而是更有勇氣,比你“敢”做。更受上司關注的往往是那些敢於把從職業培訓班裏學來的新的工作方法應用於實際的人;更受市場青睞的往往是那些敢冒風險,有勇氣抓住稍縱即逝的市場機會的企業;更受公眾敬佩的往往是那些一旦看準就大膽行動的創業者。很多事情我們都會做,但關鍵是敢不敢做。
互助
某個寒冷的冬天,一個賣包子的和一個賣被子的同到一座破廟中躲避風雪。天晚了,賣包子的很冷,賣被子的很餓,但他們都相信對方會有求於自己,所以誰也不先開口。過了一會兒,賣包子的說:“再吃個包子。”賣被子的人說:“再蓋條被子。”就這樣,賣包子的一個一個吃包子,賣被子的一條一條蓋被子,誰也不願向對方求助。到最後,賣包子的人凍死了,賣被子的人餓死了。
你可能會說:“這兩個人太笨了,如果他們兩個共享包子和被子,就都可以活下來了。”是啊,隻要肯主動向對方求助,他們都可以活下來,可是他們沒有。有些企業也是這樣,它們遇到困難時從不主動請求員工的幫助,請求合作夥伴的授助。最終在這種矜持中失去了生存下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