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會激勵才會有效率(4)(1 / 3)

這一天,先是來了個富翁,求富貴的,走時將一袋錢幣遺失在教堂裏。接著進來的是一個窮人,他的一家四口處於饑餓之中,來求上帝救助。當他站起身時,意外地發現了這袋錢,大喜而泣:噢,上帝,你可真靈!當他拎起錢袋跑走後又進來一個年輕人,年輕人要出海遠航,特來祈求平安。正祈禱著,那個丟了錢的富翁匆匆跑回來了,一口咬定是死不肯放……兩人鬧得不可開交之際,看門人憋不住開口了……不消說,富翁立即奔出去找那個窮人,而年輕人匆匆起身去趕那班船。

當他們都走後,上帝氣憤地站起來:“誰讓你說話的?你給我下來!”看門人也很氣憤:“難道我說的不是真相嗎?”上帝說:“不錯,你說的是真相。但是,你知道嗎?那個富翁的錢是準備去嫖娼的,理應丟失;那個窮人一家都快餓死了,那袋錢本可救這一家子;而最可憐的是那位年輕人,本來,再糾纏一會,他就晚點了,現在,他乘坐的那條船正在沉沒……”

遇上一個自以為聰明的領導絕不是員工的幸福。你每走一步他都要指點一番,你每做一事他都批評一番,在他的嘴巴下,員工成為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熟讀《三國演義》的人們對料事如神的諸葛亮欽佩不已,長期以來國人更是將其“錦囊妙計”視為領導者成功謀略的典範。在《三國演義》諸多謀略中,最引人入勝的是諸葛亮送給保駕劉備去東吳招親的大將趙雲的三個錦囊妙計。事態的發展,完全如同錦囊妙計所料,充分顯示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的才能。諸葛亮的錦囊妙計真的完美無缺嗎?絕對不是。事實上,諸葛亮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事必躬親,直接插手員工內部的事務,沒有充分尊重員工作為執行者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獨立性。

《三國演義》強化諸葛亮作為謀略家的多智,帶來了一個長期被人們所忽視的嚴重後果——領導者直接插手員工的執行活動,且讓這一行為名正言順。

長老的球技

一位猶太教的長老,酷愛打高爾夫球。

在一個安息日,他覺得手癢,很想去揮杆,但猶太教規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須休息,什麼事都不能做。

這位長老終於忍不住,決定偷偷去高爾夫球場,想著打九個洞就好了。

由於安息日猶太教徒都不會出門,球場上一個人也沒有,因此長老覺得不會有人知道他違反了規定。

然而,當長老在打第二洞時,卻被天使發現了。天使生氣地到上帝麵前告狀,說某某長老不守教義,居然在安息日出門打高爾夫球。

上帝聽了,就跟天使說,會好好懲罰這個長老。

從第三個洞開始,長老不斷打出超完美的成績,幾乎都是一杆進洞。長老興奮莫名。到打第七個洞時,天使又跑去找上帝:“上帝呀,你不是要懲罰長老嗎?為何還不見有懲罰?”

上帝說:“我已經在懲罰他了。”

直到打完第九個洞,長老都是一杆進洞。

因為打得太神乎其技了,於是長老決定再打九個洞。

天使又去找上帝了:“到底懲罰在哪裏?”

上帝隻是笑而不答。

打完十八個洞,成績比任何一位世界級的高爾夫球手都優秀,把長老樂壞了。

天使很生氣地問上帝:“這就是你對長老的懲罰嗎?”

上帝說:“正是。你想想,他有這麼驚人的成績,以及興奮的心情,卻不能跟任何人說,這不是最好的懲罰嗎?”

強調分享而不強調獨吞,強調激勵而不強調指責。側重於正麵的、積極的一麵,而回避那被視為負麵的、消極的一麵。這種隻賞不罰,隻讚不彈,在別的工作的層麵上可能具有正確的意義,但對企業管理而言,卻不能這樣。賞和罰需要並行,有功則賞,有過則罰。一紙的兩麵,構成了管理者對於下屬功過的完整態度。

大家都喜歡獲賞,因為賞對自己有好處,無論這好處是屬於物質金錢方麵的,還是其他方麵的福利,或是純粹精神性的,都一樣具有激勵作用。同時領導者必須清楚,獎或懲應因人、因事而異才能起到相應作用。工作如人生不是獨角戲,快樂和痛苦都要有人分享,沒人分享的成功是一種最殘酷的懲罰。對症下藥,獎懲的效果才會達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