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會計的基本假設、會計基礎和會計信息質量要求(2 / 3)

權責發生製是指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作為當期收入和費用處理;凡是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付,也不應該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按照權責發生製,對於收入的確認應以實現為原則,判斷收入是否實現,主要看產品是否已經完成銷售過程、勞務是否已經提供。如果產品已經完成銷售過程、勞務已經提供,並已取得收款權利,收入就算實現,而不管是否已經收到款項,都應計入當期收入。對費用的確認應以發生為原則,判斷費用是否發生,主要看與其相關的收入是否已經實現,費用應與收入相配比。如果某項收入已經實現,那麼與之相關的費用就已經發生,而不管這項費用是否已經付出,在確認收入的同時確認與之相關的費用。

與權責發生製相對應的是收付實現製。在收付實現製下,對收入和費用的入賬,完全按照款項實際收到或支付的日期為基礎來確定它們的歸屬期。

企業根據權責發生製進行收入與費用的核算,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特定會計期間真實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

三、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是對企業財務報告中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規範,是使財務報告提供的會計信息對決策使用者有用所應具備的基本特征,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的規定,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於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可靠性是高質量會計信息的重要基礎和關鍵所在,企業以虛假的經濟業務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屬於違法行為,不僅會嚴重損害會計信息質量,而且會誤導投資者,幹擾資本市場,導致會計秩序混亂。為了貫徹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做到:

1.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將符合會計要素定義及其確認條件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等如實反映在財務報表中,不得根據虛構的、沒有發生的或者尚未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

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則的前提下保證會計信息的完整性。編報的報表及其附注內容等應當保持完整,不能隨意遺漏或者減少應予披露的信息,與使用者決策相關的有用信息都應當充分披露。

3.財務報告中的會計信息應當是中立的、無偏的。如果企業在財務報告中為了達到事先設定的結果或效果,通過選擇有關會計信息來列示以影響決策和判斷的,這樣的財務報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

(二)相關性

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求相關,有助於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

會計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價值,關鍵是看其與使用者的決策需求是否相關,是否有助於決策或者提高決策水平。相關的會計信息應當能夠有助於使用者評價企業過去的決策,證實或者修正過去的有關預測,因而具有反饋價值。相關的會計信息還應當具有預測價值,能夠有助於使用者根據財務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來預測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要求是以可靠性為基礎的,兩者之間是統一的,並不矛盾,不應將兩者對立起來。也就是說,會計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盡可能地做到相關性,以滿足財務報告使用者的決策需要。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以便於財務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企業編製財務報告、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在於能被相關信息需求者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利用會計信息,應當能讓其了解會計信息的內涵,弄懂會計信息的內容,這就要求財務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易於理解。隻有這樣,才能提高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滿足向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信息的要求。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通過閱讀、分析、使用財務報告信息,能夠了解企業的過去和現狀,以及企業淨資產或企業價值的變化過程,預測未來發展趨勢,從而作出科學決策。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相互可比。這主要包括兩層含義:

1.同一企業不同時期可比。為了便於財務報告使用者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變化趨勢,比較企業在不同時期的財務報告信息,全麵、客觀地評價企業過去、預測企業未來並做出相應的決策,會計信息質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但是滿足會計信息可比性要求,並非表明企業不得變更會計政策,如果按照規定或者在會計政策變更後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關的會計信息,企業可以變更會計政策。有關會計政策變更的情況,應當在附注中予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