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互聯網+”資源(2)(3 / 3)

除了量化評分,芬尼克茲在篩選項目、選團隊的過程中,還有幾個很有意思的流程設計:

第一,參賽團隊的擔綱人得願意從積蓄中拿出10%的錢,這個規定就對員工做了第一輪篩選,選出了有創業精神的人。沒有創業精神的人,你命令他來做這件事,他是做不好的。宗毅認為,必須要他主動站出來,他得願意拿出身家性命來賭這件事。

創業者是願意承擔風險的人,本身帶有賭的性質,宗毅尤其是個賭性很強的人,他的基本邏輯是如果你願意拿身家性命來賭這件自己相信的事,那麼我就願意拿出自己的錢來陪你玩。

第二,競選還產生了一個副產品,就算這個年輕人沒有成功,沒能在比賽中獲得第一,也能讓公司決策層看出來有哪些人是比較優秀的,是有想法的,對未來是有很高期待的。芬尼克茲有上千人,老板已經沒辦法了解每個員工的才能、心性了,通過創業大賽,老板也對公司的人才做了一次很好的梳理,未來提拔和培養誰會很清晰。因此創業大賽也成了公司各種人才展現自己才華的舞台,大家參賽的積極性很高。

第三,企業轉型往往遇到一個很麻煩的問題,企業倫理難以打破。下屬很難變成上司的老板,後進來的員工很難超越老員工的級別,一旦超越就會有企業倫理方麵的壓力。總經理可能遭到老員工的質疑,憑什麼輪到這個新人升職,怎麼著也該輪到我了吧。但是如果這個年輕人願意拿出自己的錢來賭這個項目,企業倫理就會被自然打破。一個經理級的人願意拿出100萬,如果總監說這個事應該讓我來幹,那也可以,你拿100萬出來參與競選。這時企業提拔優秀的年輕人就會變得很容易,沒有這種投資機製就真的很難。

第四,用錢投票是最理性的選舉方式。第一輪票選階段,晉級的團隊還存有拉票獲勝的可能,但在決賽階段就不是輕飄飄地投票了,是讓公司的管理層投錢選出創業團隊。這個時候不存在有人因為跟參賽團隊的感情好,即便認為以後賺不到錢也決定投5萬塊錢給他們。投錢製度解決了拉票的問題。當每個人拿自己的錢去選人的時候,一定是最認真理性的。最終選出來的團隊是大部分人認為能夠賺到錢的,意見會比較統一。

創業團隊和管理層所有投資的錢加起來占一半股份,宗毅和張總再拿出同樣多的錢占一半股份。芬尼克茲曾經出現過群眾投資太熱情的情況,項目投資需要1000萬,群眾加起來投了800多萬,解決辦法是說服大家等比例打折,總投資控製在500萬。這個情況下投資新公司就變成了一種機會、一個福利了。

第五,讓母公司的管理團隊用錢投票,也把他們和新公司的利益綁定了,這很重要,因為轉型的過程中需要借用母公司的資源,而且有可能跟母公司產生既得利益的衝突,一旦母公司的主要管理者跟新公司的利益是綁定的,新公司的運營就會順暢得多。

可以看出,宗毅的一整套設計都是圍繞激勵機製在做的,以強大的利益綁定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

通過以上製度設計,宗毅能把他認為好的團隊篩選出來,拿錢投票也能保障勝出項目的質量。宗毅認為創業大賽好比美國的民主選舉,但拿錢投票比美國選舉的利益更進一步,跟個人利益的深度綁定,會使投票人會更加謹慎地對待自己的選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