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米第一個在行業內實現了7×24小時客服全天在線,熱線接聽時間控製在30秒以內,微博反應速度從30分鍾縮減到15分鍾。很多用戶在遇到產品難題時,已經養成了登錄論壇反饋,以及用微博直接@小米手機或雷軍的習慣,由此形成一種驅動小米服務快速響應的良性循環;
2.早在2011年12月,小米就成立行業內第一個寄修服務中心,開創手機行業電商服務模式,以集中解決創業初期購機用戶的維修問題。到目前為止,小米要求所有寄修機器在總部寄修中心的停留時間不能超過12小時;
3.針對用戶吐槽的傳統手機服務等待時間漫長的糟糕體驗,小米又率先在業內推出了“1小時快修”服務,從工單錄入到維修完成的時間嚴控在1小時內,達成率也處在行業領先水平;
4.小米最反常規的舉動是率先推出小米之家,這是業內出現的第一個手機品牌的服務直營旗艦店,小米內部對它的定義是做服務、體驗和用戶交流,而非銷售職能。按照行業定規,售後服務是包袱、非核心業務,要盡量多甩給第三方的授權服務網點來運營。小米卻反其道而行之,率先開出了業內第一批服務直營旗艦店,意在和用戶交朋友,給廣大米粉提供了近距離接觸小米的窗口。
通過“互聯網+”塑造服務商的用戶思維
企業資源的另一個重要變化是將外部資源內部化。很多企業的售後服務是由授權網點承擔的,怎麼將合作夥伴融入自己的體係,實現價值理念的一致,避免用戶體驗在最後一環的斷裂,一直以來是個難點問題,小米在這方麵走出了一條新路。
小米之家數量有限,小米的7500多家第三方授權服務網點承擔著主要的售後服務責任,它們分布在全國三百多座城市。但是,它在最初兩年一度深受一個問題的困擾:不在保修範圍內的手機向來是授權服務網點的利潤自留地,不受廠商的約束,因此很多用戶都曾遇到過修手機被漫天要價的情況。
為了減少用戶的抱怨,小米決定對服務商進行限價,即製定一套官方的指導價格,要求服務商來執行。
這種做法會觸及服務商的利益,小米采取的做法是“補貼”服務,在服務商采購元器件時小米會主動降價,給服務商留下了一定的利潤空間,從而使其可以更專心做好服務。由於將售後體係視作營銷的一部分,所以小米願意花這筆錢。此外,小米也會將小米電源、手機殼等配件,讓服務商銷售,這也能為服務商增加一部分收入。
為了讓服務商接受自己的服務理念,小米出台了服務獎勵機製。小米有一套公式,用戶的滿意度不能低於95%,再結合物料使用情況等指標,可以確定付給服務商的報酬金額。在2014年的點讚月,一旦服務商得到用戶點讚,小米還會支付額外的補貼。
在經濟利益方麵,最能打動這些服務商的還是小米每年爆炸性增長的出貨情況,用戶基數的增加也意味著潛在客戶的增加。小米有位河南服務商說:“小米已經變成了一個國民品牌,我們投入再多人力物力都值得,因為它不會打水漂,我們也願意跟著小米一起往前走。”
要確保服務商嚴格執行公司的政策,光有激勵不行,小米對服務合作商還有懲罰機製。小米有專門的團隊明察暗訪,此外,還會通過電話客服及時向用戶進行滿意度調查,一旦發現違規行為,會給予嚴格處理。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對授權服務網點每個季度還會有5%左右的淘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