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互聯網+”第一特征:用戶主權(2 / 3)

(關於“互聯網加減法”詳細描述,可以參閱

《互聯網+戰略版:傳統企業,互聯網在踢門》)

從生產者主權,進化到渠道商主權,再進化到用戶主權,每一輪進化都意味著商業行為的革命性變化。

舉個例子。很多職場人接觸過OA這樣的辦公自動化係統。我到今天也還是沒怎麼見過一套特別好看的OA係統。為什麼沒有見過好看的呢?因為大家不關注這個。如果有員工說我這個OA不好用、不好看,公司的IT部門通常會給這個員工一本手冊,讓他去學一下。

可是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某一個APP(應用)用戶說不好用,然後這個APP的開發公司,說我給你一個手冊你去學一下,估計用戶十有八九會把這個APP刪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以視頻類APP為例,有優酷、愛奇藝等等。大家一般在自己的手機上麵留一兩個,最多三四個。但視頻APP有多少呢?在蘋果手機的應用商店你會發現有上百個這樣的APP存在。這些APP要取悅的不再是應用商店這個渠道,它們要取悅的是最終的用戶,用戶如果發現這個APP不好用,跟別的APP比起來內容差那麼一點點,用戶體驗差那麼一點點,用戶就會點住這個APP不放,然後這個APP就開始顫抖了,顫抖之後用戶點小叉叉就把這個APP刪掉了。企業讓一個用戶下載自己的應用是如此艱難,可是用戶要把它刪掉,這在今天變得無比簡單。

互聯網時代,萬物互聯,用戶和企業之間的距離被大大縮短,渠道和中介的價值被極大地削弱,我們終於進入了用戶主權的時代。

渠道、中介的價值本是增加信息對稱,但卻常常被用來幫助一件平庸的產品賣得比另一件平庸的產品更好,其原因是我們從信息完全不對稱,走向信息完全對稱(也許永遠也達不到)的道路上,剛走到了有選擇(有限)對稱的位置。繼續往前走,終將會實現幫助擁有絕對價值的產品獲得市場,提升社會福利。

互聯網時代,就是用戶主權的時代。

我們到底能拿出什麼東西獻給消費者、造福消費者?這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個企業要研究的非常重要的課題。

在用戶主權時代,C2B(Customers to Business),成為了很多企業應對的主戰略。

2012年9月,馬雲在全球網商大會上表示,未來幾年,阿裏集團將專注電子商務的幾個重要趨勢,其一是將從消費流通領域進入到生產製造領域,從B2C全麵挺進C2B。2014年上半年,天貓電器城與美的、九陽、蘇泊爾等十大品牌深度合作,包下12條生產線,用天貓平台大數據篩選消費者評價,以確定產品功能、顏色喜好、定價區間的方式推出12款天貓定製款。截至目前,12款產品總銷量已達六十餘萬部。

廣義的商業包括創造價值和傳遞價值(詳細介紹,請參考《互聯網+戰略版:傳統企業,互聯網在踢門》)。我把傳遞價值的環節稱為“狹義的商業”(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它是受益於信息不對稱的。出廠價10塊錢,零售價100塊錢,10倍的定倍率(零售價與出廠價之比)是商業的常態。互聯網消滅了信息不對稱,降低了定倍率,這樣狹義的商業就受到很大的衝擊。

傳遞價值的商業受益於信息不對稱,而創造價值的商業則是受製於信息不對稱。

創造價值的企業都想做用戶喜歡的東西,但大家都不知道用戶喜歡什麼,這怎麼破?

一種辦法是靠自己的經驗、直覺去猜。從自己出發去猜有一定道理,因為人跟人的喜好總有相通之處,但自己的喜好究竟能與多少人相通就不知道了,這種判斷有運氣成分。

後來發展出一種相對理性的辦法--做市場調研。調研會準確一些,但有時候也是不靠譜的。例如我每年坐將近200趟的航班,航空公司喜歡對我做些調查:“您選航班時,考慮的第一要素是什麼呢?”假如說有三個要素:安全、價格、服務。那我肯定選安全,不怕死的人沒幾個。但在實際買機票的過程中,沒幾個人會去查這個航空公司的安全性跟另一家航空公司比差多少,航班時間差不多的情況下,大家真正比較的是價格。

這個例子說明,你調查用戶時,他是根據自己粗略的感受做判斷。在實際購買時,他是用更加理性的方式去做決策的--說一套做一套是生活的常態,所以調查經常不靠譜。因此喬布斯說:“我從來不做調查,我靠自己對人性的洞察來做產品。”--但世界上沒幾個喬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