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是參考了蘋果的模式,從一開始就決定,我們要軟硬結合,先從軟件入手,先優化這方麵的體驗。別的公司多半是一條腿走路,我們是兩條腿走路,讓軟件先行,後來才找到了專業的硬件(合作夥伴)。
劉芹評價了小米的模式:“純粹的軟的互聯網公司很難把握這種機會,比如中國有單項做手機硬件不錯的公司,有做APP(應用程序Application的簡稱)不錯的公司,但將硬件、操作係統和應用抓在一起的公司很少。小米公司真正的本質不在於做硬件,而在於做用戶價值,用‘軟硬兼施’的方式來做用戶體驗,隻要能不斷提供一流的用戶體驗,保持創新力度,能不斷給用戶領先的用戶體驗,就能長期擁有這些用戶,獲得他們支持,就能通過向他們提供豐富應用和服務,這樣它的收入來源就能變得很多元。”
小米今天做的事情無非是當年願景的一個落地實現。李偉星回憶說:
當時的願景是一個軟件一體化的用戶生態圈,差不多是今天做出來的事再加上接下來三年要做的事情。MIUI、小米手機都是一開始規劃好的。
我來公司之前,雷總跟我們聊天的時候就已經確定要做手機了。當時雷總說,我們做手機,做係統,做係統有18個基礎應用,我們一點一點做出來,最後變成一個係統。團隊組建好之後,就找了小米司機這個需求,做了一個應用。
拿這個東西來做,是為了讓大家練練手,這是個Beta(測試)項目。雷總很有管理經驗,他覺得如果直接跟這些招過來的工程師說,做個應用讓你們練手去,他們感情上未必能接受,所以他沒有直接說這個目的。後來我們回過頭才跟大家聊到這個目的,其實就是團隊需要一個磨合練手的過程,於是做了這個Beta項目。
除了這個外,小米內部還做了一些沒發布的應用。
這些應用沒做多久,五月份小米就開始開發MIUI。孫鵬跟劉新語兩個工程師開始籌備做MIUI,李偉星是五月中加入,那時候就三個工程師。
開始做MIUI時,整個小米公司不到20人,絕大部分都是技術背景出身。李偉星評價說,這些人“可能都很優秀,但我們也不敢說是最優秀,但是我們敢說我們是最有熱情做這個事情的。之所以最終MIUI獲得大家這麼多讚譽,更多的原因是整個團隊和這裏麵的人,做這個事情本身充滿了熱情,還有就是我們的整個模式更能發揮這些人的熱情。”
回顧小米的創業史,劉德給廣大創業者提了兩個建議:
第一,你去做任何一個領域,創新企業也好,傳統企業也好,先得想透你所處的領域的局麵,把未來想清楚,可能未來路徑想不清,但是方向要想清楚。例如智能互聯的時代,路徑是什麼我們不知道,但是大方向要想清楚。
第二,從戰術上看,反而不要看得太遠,小步快跑,迅速調整自己,當你嚐試每一個點,得到正反饋就繼續,不對就馬上改,這其實挺有趣的。
這在互聯網時代才變得越來越可行,你能通過互聯網通道,快速得到用戶的正反饋。這是為什麼互聯網企業的反饋速度、應對速度比傳統企業快,因為一個產品好不好,小米今天中午發,到晚上就鋪天蓋地全國都在評了,所以馬上就能有修正了。但是傳統的產品,開發以後進入渠道,進入用戶手裏,可能能不能反饋回來信息都不知道,假設反饋回來了,半年可能都過去了,互聯網提供了這麼一個可能性,提供企業迅速得到反饋的可能性的通道。就看你怎麼應對收到的反饋信息。如果你每次都應對自如的話,良性循環就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