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新解”
日美汽車之戰
早些年,美國素有“汽車王國”之譽,近一個世紀以來,它既是世界上汽車生產第一大國,也是世界上第一汽車消費大國。“底特律汽車城”名聞天下,底特律的“三巨頭”,即通用、福特和克萊斯特三大汽車公司不僅壟斷國內汽車市場,也稱霸世界市場。
可是,在許多年以後,力量對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日本汽車工業蓬勃發展,雄視世界,不僅日益擴大對美國市場的占有份額,也同時向全球進攻。
戰後的日本認定汽車業有巨大的發展前途,將發展汽車工業作為開發日本出口潛力的關鍵行業之一。日本人渴望進攻的主要目標顯然是美國,因為在美國,生產的汽車最多最好,銷量也最大,如能在美國推銷,那麼在世界其它國家推銷也就毫無問題了。
日本人在調查研究中發現美國人對汽車的需求已大有變化:過去美國人偏愛大型的、豪華的汽車,但由於美國汽車越來越多,城市越來越擁擠,大型汽車轉彎及停車都感到不便,加上油價上漲,人們感到用大型汽車耗油多不合算。因此,美國人的偏愛已轉向小型汽車,即喜歡價廉、耐用、耗油少、維修方便的小汽車,並要求汽車要易駕駛、行駛平穩、腿部活動空間要大等等。
豐田正是根據美國人的喜愛和需要,製成一種小巧、價廉、維修方便、速度更快、乘坐更舒適的汽車,很快成為受到美國顧客歡迎的美國式小汽車。由於這種經過改製的小汽車正符合美國顧客所喜所需,迅速在美國市場上樹立起物美價廉的良好形象,日本汽車終於打進了美國市場。
接著日本在研究了美國汽車的製造技術、設計優缺點、消費者的口味以及市場環境後,不久便推出了“藍鳥牌”汽車,也成功地打進了美國市場。其它日本汽車公司也相繼擁入美國市場。打入美國市場後,日本汽車公司並不滿足,而是不斷調研,不斷改進,提高質量,滿足顧客所喜所需,因而能不斷擴大市場占有額。
起初,美國人是看不起日本貨的,“汽車王國”的統治者們根本不擔心日本汽車的競爭,盲目自大,認為自己製造的汽車“頂呱呱”,也無須了解美國顧客之所愛所厭,也就沒有必要加以改進滿足美國顧客的需要。
後來,日本小汽車打入美國市場也未引起他們的注意。即使在以後的10年中,日本小轎車銷量猛增時,底特律還是忙於生產大型豪華轎車。因底特律既沒有防禦,也沒有阻擊或迎戰,結果是大大方方地讓出了小汽車市場,讓日本人大搖大擺地進來。
日本汽車業敢於向先入為主的美國汽車業挑戰,並能“反客為主”,取得後發製人的勝利,在於他們了解對方的致命弱點——麻痹大意之後,看準了小汽車市場這個空隙,乘隙出擊,生產出質高價低的小型節油車,從而穩操勝券。
日本對美國汽車戰的勝利,是商戰或“反客為主”的典型範例。這是很有借鑒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