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我華東野戰軍以5倍於敵的兵力與敵人展開激戰。孟良崮上炮聲隆隆,硝煙彌漫,殺聲震天。我軍的攻勢如敵人在其戰報中描述的那樣:“敵人在強大火力掩護下,逐波衝鋒,勢如潮湧。”我軍與敵激戰至16日下午5時,將敵整編第74師及整編第83師一個團共3.2萬餘人全部殲滅,擊斃敵整編第74師中將師長張靈甫。
“上屋抽梯”在現代高技術戰爭中仍具有較大的使用價值。“上屋抽梯”要善於利用高技術手段向敵人示利和示弱,要善於利用智能將敵人殲滅在預設的戰場上。
“商用新解”
讓質量“曝光”
如今,“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早已成為大眾口頭禪。在上世紀90年代末,很多優秀的企業,正是靠過硬的質量、多變的品種度過了低穀。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經營者認識到:質量是產品的生命線。
在上海市第一百貨公司,兩邊櫃台羽絨被銷售的冷熱反差懸殊。一邊貨架上的商品雖然琳琅滿目,有浙江、江西、安徽、河南等地的產品,含羽絨量各不相同,可是問津者寥寥無幾。另一邊銷售情況則迥然不同。
櫃台前,國家二級企業浙江麗水羽絨廠的橫標非常醒目,透明的玻璃窗內麗水羽絨廠正在“現場辦公”。幾名頭上沾著白色羽絨的售貨員正忙得不可開交,他們按照顧客中意的羽絨、麵料及重量要求現充現賣。
數十人排隊爭相購買,隊外問長問短的顧客不時加入到隊伍中。一對青年男女眼盯著他們選中的羽絨經過電子秤精確計量,被充進一條他們中意的被套中,當場縫製完畢,他們心滿意足地擠開人群走了出來。
把櫃台當“車間”,現產現賣,這實在是麗水羽絨廠別出心裁的絕招。
原來,一段時間內,全國上百家羽絨廠的數百種羽絨被源源抵滬,鋪天蓋地,其間難免魚目混珠,泥沙俱下。隨著消費者不斷投訴,羽絨被在上海的聲譽大跌,市場銷售自然由熱變冷。
在這種困境下,麗水羽絨廠拿出了自己的絕招。他們吃透了消費者的心理——質量不過關,冒牌貨太多,於是開展這種現場充填羽絨被的業務,讓顧客可以全部看到充絨量、麵料、尺寸等,又可以自由選擇,消除了顧客對羽絨製品的“恐劣症”,獲得了顧客的信任。這手絕招雖有些異想天開,畢竟他們成功了,而且令人歎服。
較其它企業,浙江麗水羽絨廠的企業家多了一個心眼。他不效仿其它企業擴充廣告宣傳,四處遊說推銷,硬著頭皮闖過市場疲軟的“低穀”,而是抓住了現代企業經營的信條——“質量,產品的生命線”,來個“釜底抽薪”,抽走了顧客對產品質量的“恐劣”心理。
讓顧客“品嚐”
河北一食品公司試製了一種新酒,經理讓員工拿到各個門市部零售時都附有一瓶樣酒,供顧客品嚐。由於貨真價實,迅速打開了銷路。現在許多商店在出售商品時都實行了這種“先嚐後買”的方式。如電視機試看、電冰箱試用、自行車試騎、服裝試穿等等。顧客是最公正的,如果你的商品的確是物美價廉,隻要讓顧客“品嚐”,自會名揚四海,貨暢如流。反之,要是質次價高,當然是買者廖廖無幾。不過,從顧客品嚐後的反映中,可以找出差距,以便改進生產。所以,“先嚐後買”這個生意經既有利於消費,又有利於生產。
“上屋抽梯”是預防事件爆發或爆發後尋求徹底整頓的一種手段,是一種治本的辦法。在鬥爭中,上屋抽梯又是一種“兜底戰術”,主要是從對方的幕後下功夫,側麵暗算,拆其後台,使它變成一個泄氣的皮球。不管在戰場、商場或政治舞台上,此計大用大效,小用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