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第16計 欲擒故縱——貓捉老鼠前要先放鬆(2 / 3)

西晉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圖謀反篡位。南北朝時期的名將石勒聞訊後,打算消滅王浚的部隊。王浚勢力強大,石勒恐一時難以取勝。他決定采用“欲擒故縱”之計,麻痹王浚,他派門客王子春帶了大量珍珠寶物,敬獻王浚,並寫信向王浚表示擁戴他為天子。信中說,現在社稷衰敗,中原無主,隻有你威震天下,有資格稱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說得王浚心裏喜滋滋的,信以為真。正在這時,王浚有個部下名叫遊統的,伺機謀叛王浚。遊統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卻殺了遊統,將遊統首級送給王浚。這使得王浚對石勒絕對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聽到幽州遭受水災,老百姓沒有糧食,王浚不顧百姓生死,苛捐雜稅,有增無減,民怨沸騰,軍心浮動。石勒親自率領部隊攻打幽州。這年4月,石勒的部隊到了幽州城,王浚還蒙在鼓裏,以為石勒來擁戴他稱帝,根本沒有準備應戰。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將士捉住時,才如夢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縱”之計,身首異處,美夢成了泡影。

在西方,弗農·凱爾擔任英國軍事情報第五處領導人的時候,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日益迫近之際。當時英德矛盾非常尖銳。為了在未來的戰爭中能夠克敵製勝,德國派遣了大批間諜混入英國,收集軍事情報和從事間諜活動。

有一次,凱爾根據手下情報人員的報告,發現一家理發店原來是德國間諜的聯絡站,它與德國情報機構聯係密切。凱爾派人截取和檢查了該理發店發往國外的信件,從中發現德國諜報網已經遍及整個英國,特別是海港城市。這個驚人的發現令英國人慌張不已,不少人要求立即將已知的間諜捕獲,破壞德國人的間諜網。但是,凱爾卻不同意這麼幹,他主張放長線,釣大魚,即給每個間諜立一份詳細的檔案,設法找到在英國境內所有的德國間諜。他認為,如果立即抓人,隻會打草驚蛇,使其他間諜有可能逃脫或轉入地下。

凱爾的策略被采用後,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他不僅掌握了與此案有關的從國外來的信件,而且掌握了從英國發出的信件。隨後他便利用這些信件做手腳,給德國人輸送去許多假情報,而呆在英國的德國間諜作了英國人的義務假情報員還蒙在鼓裏。比如,有個名叫卡爾·米勒的德國間諜,用隱顯墨水寫信傳遞情報,被凱爾截獲了,凱爾看完信後將之恢複原狀,仍寄往德國。然後,將米勒秘密逮捕,在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德國人仍然源源不斷地收到米勒寄來的情報信件,原來這是凱爾手下人精心偽造的,當然情報也都是不真實的。

由於采取了上述做法,英國人一直掌握著德國間諜網的狀況,使它們的活動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監視之中。直到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的那一天,英國才一舉逮捕了包括上述理發店裏的師傅在內的21名德國間諜。這次行動使德國人遭到沉重打擊,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裏,德國人未能在英國開展任何有效的間諜活動,接著又花了差不多同樣長的時間,才重新建立起一個新的諜報網。

“欲擒故縱”在軍事上表現為:當敵人銳氣尚盛時,我故意避戰示弱,驕縱敵誌,使其士氣懈怠,喪失警惕,而後乘機圖之。在間諜戰中,這一謀略則表現為:對敵方間諜的活動嚴密監視,但不輕易打草驚蛇,而是放長線釣大魚,利用已被控製的線索順藤摸瓜,以發現更多和更重要的敵國間諜,或者利用這些間諜對敵國情報工作進行幹擾和欺騙。

“商用新解”

範德比巧立遺囑

大資本家老範德比79歲死了夫人。80歲時又續弦,新人是一位芳齡18歲的美貌姑娘。

這位姑娘早有未婚夫,隻是手頭吃緊,因此決定先把自己典出去,待範德比一死,再撈上一筆遺產。這些,她自然不會讓老範德比知道。為了防止老範德比的子女賴賬,特意對老範德比講了一個條件:“要娶我可以,但必須使整個紐約人都知道我是你的合法妻子。”老範德比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