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第7計 無中生有——什麼都是能“創造”的(3 / 3)

上世紀80年代初期,白銀的市場價已到了每市斤240到260元,不僅價格不斷攀升,出沒在仙居收銀子的銀販子也越來越多。仙居人利用三廢(廢料、廢液、廢渣)提煉白銀,縣裏原本不多的定影液、廢片等“原料”,很快就被蜂擁而至的煉銀人瓜分殆盡。

2000年國內市場開放前,仙居白銀尚無法納入正規購銷渠道。正路走不通,就大量流入黑市,仙居也由此成為執法部門打擊非法白銀交易的重點。影響最大的一次,是在湖南境內某條公路上,當地執法部門從一個仙居人手中,查獲價值1000多萬人民幣的白銀。每查處一次,仙居白銀的名聲就漲一分,向這裏彙聚的買客就多一成,供需相輔相成,仙居白銀市場開始逐年做大。

2000年1月1日,為了改革現行白銀市場管理體製,更為充分發揮市場對白銀產需的調節作用,有關部門完全取消了國家對白銀的收購、配售政策,使市場需求得到更為有效的滿足。解除了延續50年的白銀管製,仙居農民也放開手腳,從土法回收、粗放經營,轉而辦起了一座座現代化的“三廢”白銀冶煉和深加工企業,以及白銀工藝品公司。

由於曆史的原因,仙居地方上對白銀產業的規劃、管理還做得不夠。部分外省將三廢回收納入企業生產成本,這在仙居還做不到;另外在稅收方麵,有的省區隻收3.5%到4%,而同樣的企業在仙居的稅收則要高出數倍。在這種既無天時又無地利的生存環境中,仙居農民能把白銀產業做到全國第一,不能說不是一個奇跡。

水晶之城

對於商人而言,世間商機無處不在,關鍵你要有雙善於發現商機的眼睛。浦江生產的水晶工藝品,60%出口美國,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高達90%。但是從中獲益最大的卻不是生產水晶的浦江人,而是專做貿易的溫州人,這讓邱培育有些心緒難平。他下一步的計劃,就是到美國開個營業部,自己來批發銷售浦江的水晶製品。

地處浙江中部的浦江縣,自建縣至今已有1800多年曆史。古城浦江文風頗盛,素有“書畫之鄉”的美譽。無論在城鎮還是在鄉間,尋常百姓家的門楣上,大都貼有對聯,從運筆到內容,很有些可看之處。江南文化的靈秀輕盈,與水晶製品的晶瑩剔透,在意韻上頗為異曲同工。

熟知浦江的人,在當地大多聽過這樣一首順口溜:永康一隻爐,義烏一隻鼓,東陽一把刀,浦江一串珠。占據國內水晶玻璃市場60%浦江水晶,20多年前就是從一串珠開始起步。

生產和經營水晶,對浦江而言,純粹事出偶然。80年代中期,燈飾玻璃珠在市場上相當流行。有4位上海師傅看中了浦江低廉的勞動力價格,準備到山區辦一個玻璃珠加工廠。浦江虞宅村的村民聞聽此訊,找來鄉政府出麵,硬是把這個小項目截留下來。村民們投入了4萬元,當年的收益就翻了10倍。浦江磨珠企業就此迅速遍地開花,玻璃珠也很快被品相更好、售價更高的水晶玻璃所取代。

不產水晶的浦江縣,卻將水晶製品賣到了全國,甚至賣到了歐美市場,並將自己塑造成中國最大的水晶玻璃加工基地、水晶玻璃信息技術和原材料集散地。現在的浦江,擁有水晶玻璃工藝品生產企業1000餘家,加上散布在全縣各地的加工戶,從業人員逾5萬人,浦江水晶真正做成了一份年銷售額超過12億的大產業。

2003年8月,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浦江縣“中國水晶玻璃之都”的稱號,經過多年的發展,浦江水晶產業已處在了一個較為有利的高平台上,但12億元的年銷售額分散在1000餘家企業,這又讓人感到憂慮,由於水晶製造業對技術和資金的要求相對偏低,在浦江3到5人的家庭作坊還隨處可見,有20到30名員工的企業,算是有規模的大廠。企業規模偏散偏小,不利於整個產業長遠發展。浦江的水晶產業正處於結構性戰略調整的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