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第7計 無中生有——什麼都是能“創造”的(2 / 3)

逢侯醜無奈,隻得回報楚懷王。懷王大怒,發兵攻秦。可是現在秦齊已經結盟,在兩國夾擊之下,楚軍大敗,秦軍盡取漢中之地六百裏。最後,懷王隻得割地求和。

懷王中了張儀無中生有之計,不但沒有得到好處,相反卻喪失了大片國土。

“商用新解”

浙商的“無中生有”致富路

仙居沒有銀礦,它卻以盛產白銀在國內享有大名;浦江不出水晶,它生產的水晶工藝品竟在國內市場獨步江湖;溫州不產人參,當年在溫州藥材市場流通的人參,價格竟能低於它的原產地東北;還有路橋的眼鏡、嵊州的領帶、柯橋的輕紡,一路做大,橫掃國際市場。似這樣特色鮮明的塊狀經濟區域,在浙江不勝枚舉。

無木也能成林,這是來自浙江民間的草根力量所創造出的經濟奇跡。浙江的經濟學家卓勇良將此歸結為特定曆史時期出現的農民創業新模式。由此形成的一個個微型生產力積聚點,帶有諸多共同的特征:產品檔次低得驚人,產品市場大得驚人。它們顯現出的另一個特點,是這些產業的積聚地域由於市場力量的驅使,目前正在大規模推進技術進步,有些還使用了現代經濟的籌資手段。

古老的產品正在日益與先進的工藝技術、營銷理念和籌資手段相結合,形成更為強大的市場競爭力,這是21世紀初期浙江製造業結構變動的一個主要模式。

灰色銀世界

今天即便是生活在城市裏的人們,對白銀製品的消費仍懷有一種傳統的敬意。在仙居130多家白銀生產企業中,除了為數不多的數家大型白銀生產廠家,其餘有100家左右的企業,規模都與吳金火相差無幾。小城仙居的白銀年產量究竟有多大?這兩年報紙上常見的口徑是年交易額500噸,占到國內市場的1/4.仙居工商局局長李長法則認為,這個數字隻是指仙居一地,如果加上仙居人在外地開辦的白銀企業,僅通過仙居人手中流向市場的白銀,估計每年就有1000噸,幾乎占據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以目前1噸白銀200萬的價位來計算,仙居人每年白銀的產值,就達到20個億。

白銀為仙居在國內外贏得盛譽,更成為地方經濟中的主導性產業。然而令人費解的是,仙居當地,並無半分礦產資源,數量如此驚人的白銀,究竟出自哪裏?目前仙居白銀的原料,主要來自各地城市照相館、醫院的定影液、廢膠卷、過期X光片,各大機場廢棄的飛機電瓶、大中型冶煉企業的含銀下腳料以及損壞的摩托車火花塞、保溫瓶膽、電器觸點等。

美國柯達公司每年在中國生產的2000多噸感光材料下腳料,也早已全部納入仙居人的冶煉爐中,仙居也由此成為了全國最大的“三廢”銀回收加工基地。現在常年在外回收原料的仙居人有1.5萬人之多,足跡不僅遍布全國,甚至把原料回收到了越南、俄羅斯。

1982年前後,仙居地麵上出現了專門走私白銀的溫州人。很久以來,白銀屬於國家統購統銷的專項物資,私人從事白銀的生產和交易皆屬違法。國家嚴控的專營物資,在市場上往往就是異常緊俏的稀缺資源。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非常時期,嗅覺異常靈敏的溫州人,從這塊不起眼的領域,嗅出了金錢的味道,白銀黑市交易開始出現。

目前,除了製作飾品,市場用銀最大的領域是在鹵化銀感光材料和電器工業中的電接觸材料。感光材料中,包括攝影膠卷、相紙、醫用X光膠片、工業用X光膠片、縮微膠片、印刷尖膠片等,白銀的使用非常廣泛;電接觸材料用銀,主要是指銀焊條,是焊頭頂端的那個觸點。

由於國內白銀礦產資源有限,市場缺口巨大,仙居人用土法提煉出的白銀,盡管全部流入黑市,但客觀上確實填補了國內市場的需求缺口。有人曾說,沒有仙居這個中國最大的白銀生產基地,名聞遐邇的樂清柳市低壓電器的生產,將成無米之炊。直到1996年,柳市電器焊條觸點用銀量125噸,而銀行能供給它的隻有5噸,80%以上的白銀正是來自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