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銷售業績評估的方法有哪些(2 / 2)

假定某銷售部門某月計劃以單價1元的價格銷售某種小商品4000件,銷售額為4000元。到了月末,隻以單價0.8元的售出3000件,銷售額為2400元,完成了計劃的60%。那麼,銷售實績的差額有多少是由於降價引起的?有多少是由於銷售量下降而引起的?

由表可見,銷售額的下降有62.5%是由銷售量的目標沒有達到造成的,有37.5%是由於降價引起的。企業部門應詳細調查銷售量沒有完成的原因。

在運用因素替代法時要保持嚴格的因素替代順序,不能隨意改變。分析前必須研究各因素的相互依存關係。一般來說,就實物量指標和貨幣量指標而言,應先替換實物量指標,後替換貨幣量指標。因為實物量指標的增減變化一般不會改變貨幣量指標的變化。就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而言,應先替換數量指標,後替換質量指標。這是因為數量指標的增減變化,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般不會改變質量指標的變化。如果同類指標又有各種因素,則應分清主要和次要的因素,依據其依存關係確定替代順序。這樣有利於分清各個因素對銷售指標變動的影響程度,判斷有關方麵的經濟責任,公正評價銷售管理部門的工作。

4.量、本、利分析法。

量、本、利分析法是依據銷售量、銷售成本和利潤之間的相互關係,測量三者之間變量關係的分析方法。

量、本、利三者之間的關係是:銷售收入與銷售成本之間的差額為利潤(或虧損)。量、本的變動影響增減,要使利有增加,必須變動量和本。銷售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類。固定成本,不隨銷售量的增減而變動,但每個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本隨銷售量的增減而變動。變動成本隨銷售量的增減而增減,而每個單位產品的變動成本不變。

運用量、本、利分析法,首先要測算保本點即盈虧平衡點,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盈虧平衡點是指銷售收入額正好抵補銷售成本額,即無利潤也無虧損的狀態。如果銷售量大於盈虧平衡點就能獲得一定的利潤,如果銷售量小於盈虧平衡點就發生虧損。

那麼怎樣確定盈虧平衡點?根據量、本、利之間的關係,盈虧平衡點的銷售收入額等於該點的變動成本總額與固定成本總額之和。即:

盈虧平衡點的銷售收入額=盈虧平衡點的變動成本總額+固定成本總額

例如,某企業銷售部銷售某種產品,單價為每件5元,單位產品變動成本為4元,每月固定成本總額為50000元。根據量、本、利分析法,可計算出:

盈虧平衡點的銷售量Q=50000(5-4)=50000(件)

原計劃每月盈利30000元,銷售80000件,但由於市場行情變化,單位售價調整為4.8元,要實現預期利潤目標,銷售量Q必須達到什麼水平?

Q=(50000+30000)(4.8-4)=100000(件)

就是說要完成銷售量100000件。

5.根據觀察方法加以評價。

就評估方法而言,前項方法利用具體數值來評價,比較可靠,但卻無法令人完全滿意,因為在整個銷售活動中,仍有甚多無法用數值加以表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