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0後”的媒介形象分析(1 / 2)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徐 珊

【摘要】從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為了控製人口的增長速度,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大部分家庭隻有一個孩子,此後這一代孩子被媒體各界稱為“80後”。“80後”起初代表的是自私、無知、懶惰等負麵形象;而經過5·12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奧運會之後,“80後”成了有熱情、有理想、有愛心的青年人的代名詞;而近幾年的“80後”們慢慢步入成家立業和結婚生子的年紀,隨著社會現實壓力越來越大,“80後”又改變了媒介的評價,成了房子、車子、孩子的“奴隸”。

【關鍵詞】“80後” 媒介形象 “垮掉的一代” “鳥巢的一代” 壓力

一、“80後”一詞出現的背景及其含義

為了控製人口的增長速度,1979年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大部分家庭隻有一個孩子,此後這一代孩子被媒體各界稱為“80後”。2003年,青年作家恭小兵在一篇題為“總結:關於80後”①的文章中寫到,最早提出“80後”這一概念的是一個網名叫“中國奮鬥”的湖南男孩。當時“80後”僅僅用來指代文壇中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青年作家,後被用來指代整個20世紀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輕一代。

二、“80後”曾一度被媒體貼上眾多負麵標簽

父輩們都說,“80後”這一代趕上了改革開放,趕上了能夠吃飽穿暖有學上的“好日子”;但是因為父母的溺愛和嬌生慣養,“80後”相繼被媒體和輿論貼上了“垮掉的一代”、“最沒責任心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等眾多標簽。

1993年,有一篇名為《夏令營中的較量》的報告文學發表,它的作者是一位多年從事青少年教育研究的學者——孫雲曉。文章講述的是1992年,一批中日小學生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參加探險夏令營,日本學生的堅強和中國學生的嬌貴讓青少年問題專家孫雲曉從中發現了差距。當時這篇文章引起了全國媒介和家庭的強烈關注,形成了長達數年的教育大討論。

2007年,集中表現“80後”生活情感的電視劇《奮鬥》熱播,在這個群體中引發很大反響。不過,很快該劇中的青春狂熱和特立獨行的生活狀態遭到批判。後來的姊妹篇《我的青春誰做主》加入了更多“80後”們與家庭和長輩一起生活和麵對問題的內容,讓人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80後”們的自私與叛逆,但也看到了“80後”們的勇敢與決心。

當“80後”走進網絡世界,有一部分人沉溺於其中,於是人們就認為“80後”是“垮掉的一代”;當“80後”標榜個性,特立獨行,跟父輩們保守的思想發生衝突,又被認為是“叛逆的一代”……“80後”這一代總是這樣被媒體和輿論貼上了很多負麵的標簽,使得“80後”這個群體的一度讓人非常厭惡。但筆者作為“80後”的一份子,雖然承認我們中間確實有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關心感謝家人和朋友,甚至胡作非為的人,但是這並不能代表整個群體的形象。

三、“80後”媒介形象的巨大轉變

2008年,對中國來說是具有曆史意義的一年,而對於我們“80後”來說,這也是我們的媒介形象發生曆史性轉變的一年。②

2008年,從年初的南方特大雪災到5·12汶川大地震,我們看到了“80後”給災區災民熱心援助,捐錢捐物,有的還深入災區慰問災民,幫他們堅定要繼續努力生活下去的信念。人民軍隊和醫療隊裏也不乏“80後”的身影,他們把救災救人的責任扛起,把災區人民的生命看得比自己更重要,不畏艱險衝到第一線。當然還有“80後”的記者和播報員,為我們帶來了及時的救援情況……

2008年8月8日,第29屆夏季奧運會在京成功舉辦,這離不開“80後”誌願者們的齊心協力,少不了他們的汗水淚水。從那之後“80後”不再被叫做“垮掉的一代”和“最沒責任心的一代”,而成了“崛起的一代”和“鳥巢的一代”。

經曆了這一係列重大事件之後,胡錦濤總書記在發表重要講話時說道:“在最近這場氣壯山河的抗震救災鬥爭中,廣大青年表現出頑強的奮鬥意誌和崇高的奉獻精神,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為奪取抗震救災鬥爭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實踐充分證明,在改革開放偉大進程中成長起來的當代中國青年是值得信賴的,是能擔當重任的。”央視也發表了“在這係列公共事件中,‘80後’們所表現出來的巨大勇氣、責任和愛國,超出了社會的預期”這樣的評價,這些讓我們看到了媒體輿論和整個社會對“80後”看法的改變,使得我們的形象更加優秀和令人欣慰。

四、生存狀態讓媒介賦予“80後”新的稱謂

相較於少數的“富二代”和“官二代”來說,普通家庭的“80後”還是占到了大多數。尤其是從農村或者小市縣來到大城市工作生活的“80後”,父母沒有廣泛的人際關係,沒有大筆的存款供他們買房買車,因此媒體和輿論賦予了他們“房奴”、“車奴”、“卡奴”、“證奴”、“孩奴”等眾多新的稱謂,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的生存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