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改善江蘇省上市公司與產業結構之間的互動措施
(一)蘇南地區的改善措施
1.以上市公司為龍頭,優化蘇南地區產業結構。蘇南地區的工業和上市公司都主要集中在製造業,為此,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突出重點,尋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的突破口,同時,依靠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產業技術水平,使傳統產業上市公司煥發新的生機,增強競爭力。上市公司應借助資本市場融資的獨特優勢,努力發揮中堅作用,推動江蘇省產業升級。
2.積極培育上市公司後備資源,穩步推進企業上市。從經濟發展總體戰略和做大做強骨幹企業的要求出發,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加大對主導產業資產和資源整合的力度,實現區域內、行業內優勢資源合理地向上市公司有效集聚,引導上市公司做大做強主業,增強核心競爭力,推進上市公司重組和資源整合,鼓勵上市公司創新資本運作模式。
(二)蘇中地區的改善措施
1.發揮區域優勢,加速國際化發展。蘇中三市各具特色,南通有沿海交通樞紐、腹地廣闊等潛在優勢,可在全球範圍內承接造船、精細化工等產業轉移,發展臨港大工業。泰州是商務部批準的全國首批醫藥出口基地之一,科技部批準的國家火炬計劃醫藥產業基地,有揚子江藥業等4家企業入圍全國醫藥百強,為此,應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重點發展醫藥產業集群。揚州作為重要的曆史文化古城,旅遊業發達,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現代物流業。蘇中三市產業的國際化發展可根據各自的特色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
2.為企業分擔成本,大力扶持企業上市。揚州市采取了稅收減免、直接撥款、減免手續費、鼓勵本地上市公司收購兼並本地企業等政策。轄區應研究、討論有效激勵方案,對擬上市公司企業在股份製改造時,從上市程序、上市成本補償、土地使用、稅收優惠、會計政策、股權激勵、融資獎勵、項目申報、信貸支持、財政補貼等方麵予以傾斜和支持,加快蘇中地區企業上市步伐。
(三)蘇北地區的改善措施
1.提升第一產業規模化程度,帶動相關農業企業上市。蘇北地區在擁有充裕的自然資源條件下,應該重視農林漁牧業的發展,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提高優勢高效農業的規模化水平和產業化水平,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對於第一產業而言,蘇北地區的農業產業化程度低,當地要適當扶持一批上規模、上檔次、具有較高附加價值產品的農業上市公司,以帶動農業經濟規模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的發展。
2.支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強,培育一批龍頭支柱企業。培育龍頭支柱企業,充分發揮示範引導作用,從轄區上市公司中選擇一批有較強輻射力和帶動力的企業作為龍頭,在挖潛改造資金安排、項目等方麵進行重點扶持,支持他們進行主導產業資源整合,集中優質資源,拉動轄區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形成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群。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江蘇省正處於產業轉型期,應以上市公司為龍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實現上市公司與產業結構的良性互動。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狀況、資源占有特點和社會經濟條件等決定了本區域的產業結構水平,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升級,反過來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準確把握江蘇省產業結構的演進曆史和發展現狀,並有針對性地推動產業結構向合理化和高級化方向發展,對於統籌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共同發展,進而實現全省經濟的快速發展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李榮.資本市場與江蘇區域經濟區域經濟發展互動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
2.李勇.區域產業耦合機製研究[J].商業經濟,2010,(10).
3.張威.上市公司與區域經濟——省際差異的實證研究[J].學術爭鳴,2010,(16).
4.秦鴻文.上市公司對區域經濟發展作用的實證分析[J].商業時代,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