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野怪談】第三十四章孫醫生(1 / 1)

我對孫醫生的說法很感興趣,之前看到過美國的一些催眠秀節目,感覺很神奇。那些催眠術大師隻需要幾個普通的動作,就可以讓一個大活人變的像行屍走肉一樣,聽從他的指揮。

當時我還查過一些相關的資料,隻是那些資料都很晦澀,專業術語非常多,看的我頭都大了也看不懂。

這時候聽到孫醫生說要用催眠療法來治療李揚,就很好奇。無奈這個場合不對,李揚的爸爸愁眉苦臉的,如果我繼續糾結這些奇怪的東西,估計他會覺得我這個人沒心沒肺,人品有問題。

李揚已經送回了醫院,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都過來問。李揚的爸爸黑著臉也不說話。那些人就都圍著來問我了,我躲閃不及,隻好借口上廁所溜掉了。

等到孫醫生下了班,我給他打了個電話,約他出來吃個飯。孫醫生估計還沒成家,很爽快的答應了。我在醫院附近找了個幹淨的小吃店,點了杯可樂一邊喝一邊等。

看到孫醫生的時候我差點沒認出來,他身上穿著便裝。像啤酒瓶底一樣厚的眼鏡也摘掉了,整個人看起來年輕了很多。我招呼孫醫生落座,把菜單遞給他。

孫醫生是個很好相處的人,他隨便點了幾個家常菜,跟我客套了幾句。我之前看過佛洛依德先生的《夢的解析》,無奈術語太多,看的不是很懂。

這時候就借機向孫醫生請教,孫醫生懂的東西非常多,尤其是心理學這方麵的,隨便舉了幾個例子就把我之前不明白的東西解釋的清清楚楚。

氣氛逐漸變的熱絡起來,我就順口問他,為什麼會想到用催眠療法給李揚治病呢?

孫醫生一笑,他對我說,李揚的病是抑鬱症跟精神分裂症。按照心理學上最主流的觀點,人的三觀完全成熟之後,是很難受到嚴重損害的。所以一般各類精神疾病都是由於童年時候遭受虐待或者有心理陰影,導致人格不健全,從而埋下隱患。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人是情感動物,每一個人都有情感需求。就算是剛出生的嬰兒也不例外,比如說嬰兒的哭泣,就是跟外界的情感交流,索取外界(通常是母親)的情感回應。

當這種情感需求得到回應的時候,嬰兒的精神狀態就是正麵的,健康的。反之,如果這個嬰兒的情感需求常常得不到回應,他就會減少對外界的情感交流,整個人的精神狀態就會趨向於封閉。

這種封閉並不是結果,而是一個過程,嬰兒的內在會認為這種沒有回應的後果是自己造成的,從而自我否定。這種自我否定體現在性格上就是害羞不自信。

當這種自我否定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人的精神狀態就會出現問題,就會對自身,對所有的一切過度悲觀,這種過度悲觀就是抑鬱症的前兆。

而孫楊的情況有點不一樣,他童年非常的幸福。那麼這就隻有一個可能,他近期遭受過巨大的挫折。這是導致他精神分裂和抑鬱症的原因。但是他具體遭受了什麼挫折,我們又不知道,因為李楊拒絕透漏,或者是他記不得了。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假性遺忘,是大腦對自身的保護。為了避免人遭受二次傷害,所以患者才會覺得什麼都不記得了。

要治愈李揚,就要知道他的身上發生了什麼。而催眠療法可以做到這一點。

孫醫生說起自己的專業領域來,唾沫橫飛侃侃而談,似乎變了一個人一樣。

到現在為止,孫醫生的表現都還算靠譜。

可能是我臉上羨慕的神色過於明顯,孫醫生突然苦笑了一下說道:“做醫生沒你想的那麼好的。”

接著他像是回憶著什麼,夢囈似的說道:“你知道做醫生的,見的最多的是什麼嗎?”

“是生死。我來醫院的第一天,科室的主任就對我說,要做好一個醫生,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把病人當人看。”

我覺得孫醫生說話的樣子更像是在自言自語,或者說是在傾訴著什麼。怎麼說呢,就好像是在訴說自己的心聲。

似乎孫醫生的精神狀態不大對。

孫醫生直勾勾的看著我,繼續說道:“我當時不懂,什麼叫不能把人當人看?後來經曆的多了,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作為一個醫生,你可以把自己的病人當成是需要照料的盆栽。當成需要雕琢的塑像,唯獨不能把他們當成和你一樣的人。”

“諷刺吧?醫院是救人的地方,卻也是死人最多的地方。”

“你看到過一個活生生的人慢慢的變成一具沒有溫度的屍體嗎?你會害怕嗎?害怕自己總有一天也會變成這樣。”

孫醫生頓了一下,繼續說道:“能看破生死的是聖人,醫生不是聖人。所以,病人在醫生眼中可以是盆栽,雕像,可以是工作中要克服的困難,唯獨不能是人。”

不能是人?

我覺得孫醫生的話有點危言聳聽,雖然看上去很有道理的樣子,但是仔細一想,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種非常極端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