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國建築工程中隔震技術的應用及發展
圖1 我國隔震技術應用布置圖
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逐步開始應用隔震技術,隔震結構在我國起初雖然比美、日晚,但近年來發展極為迅速,目前我國隔震建築已建成400餘棟,分別分布在我國北京、天津、河北、河南、陝西、山西、寧夏、內蒙古、新疆、四川、福建、廣東、雲南、台灣等地區。從數量上看,僅次於日本。我國是一個多地震國家,地震分布覆蓋全國。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震中90%的房屋嚴重損毀,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現有研究表明,隔震結構能夠輕鬆應對較大地震。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隔震結構憑借獨特、優異的抗震性能,得到越來越廣泛的發展。
在中國,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隔離技術開始受到重視,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滑動摩擦隔振係統,這是由於隔離元件價格低廉,更適合中國國情的滑動摩擦。20世紀80年代後期,中國學者開始專注於橡膠支座隔震技術。
目前,許多研究人員已經進行了各種形式的隔震體係。1980年,由衛生部主持冶金建築研究院院長李礫在北京隔離法使用內置幾個單個孤立的房子和北京中關村一個四層紅磚建築,這是中國第一個隔離建設。1993年,由廣州大學周福林主辦,汕頭市建成中國第一板式橡膠支座住房。1993年,由建築科學研究院汪壓傭周錫元,在新疆獨山子建成中國第一個滑板(PTFE)獨立的房子。1994年,華中科技大學科學唐家巷,劉在華在安陽市建成中國第一座使用鉛芯橡膠支座的隔震房子。到目前為止,中國已建立了數百幢隔震結構,分布在北京、上海、新疆、河南、江西、廣東等20個省,涵蓋了大多數抗震設防區。我國隔震建築比較緩慢、建築高度較低。從個人住宅到幾十層的高層建築、大跨度結構等建築,如果他們能采取適當的隔離裝置,就會整體提高抗震功能。隔震結構主要被限製房屋高寬比,建築高度、寬度比較大,隔離層時可能會出現豎向拉應力,這是比較忌諱的。同時,高寬比大,水平風荷載的影響很大,在正常使用條件下對隔震結構產生很大的震動,在結構設計中不允許。
參考文獻:
[1]侯寶隆.日本隔震技術的新發展與隔震技術的實際應用.工業建築,2000.30(11):74-78.
[2]蘇經宇,曾德民.我國建築結構隔震技術的研究和應用[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1,21(4):94-101.
[3]向虎.淺談隔震技術的發展及在結構中的應用.中國知網同濟大學建築工程係上海,2010:1-90.
[4]陳仁朝.隔震技術在某住宅中的應用.中國知網福建建工集團總公司福建福州,2010:1-86.
[5]王欽強,沈軍.隔震建築應用的可行性分析.中國知網新疆大學建築工程學院,200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