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危機:中國企業的頂層設計嚴重缺失(1)(1 / 3)

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的很多企業已經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到了發力騰飛的階段,但是能否飛起來,還取決於是否有騰飛的翅膀。在我看來,轉型與升級就是給企業插上騰飛的翅膀,到國際市場上去翱翔。但是轉型不能停留在口頭,而是必須落實到行動上。然而中國企業現在普遍存在著頂層設計嚴重缺失的問題,企業沒有可以操作的方法論,隻能“摸著石頭過河”,不斷地試錯,這樣就會讓企業麵臨很多問題,於是很多美好的願望也可能隻停留在紙麵上。

對環境變化不敏感,缺乏危機意識

十幾年前,一本《誰動了我的奶酪》曾經風行世界,成為超級暢銷書,可惜那本書流行的時機不對,那時整個世界經濟一派繁榮,沒有人擔心自己的“奶酪”會真的不見。十幾年過去了,柯達的“奶酪”不見了,摩托羅拉和諾基亞的“奶酪”不見了,惠普的“奶酪”也正在麵臨挑戰。這些曾經稱霸世界的行業巨頭為什麼會走下坡路?這是值得中國的企業家和高級經理人思考和警醒的一個嚴肅話題。我們千萬不要幸災樂禍地看人家的笑話,以為這些挑戰離我們很遠,要知道這些問題早晚有一天也會發生在中國企業身上,隻是有一個“時間差”而已。

我堅信美國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差距在縮小,發生問題的時間差也在縮短。當初我們曾經嘲笑過美國的“黃、賭、毒”,以為我們不會受侵蝕,可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好的、壞的,蒼蠅、蚊子都進來了,現在這些問題我們並不比美國好多少,有些方麵甚至更嚴重。其實,出現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對問題視而不見,或者認為別人的問題與自己無關,要知道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那個階段所特有的問題,這裏麵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繞不過去的,所以我們必須有充足的思想準備。

越成功的企業,往往越固執

奶酪為什麼會不見了呢?因為沒有預見到環境的變化,缺乏危機意識,躺在成功上麵睡大覺,結果必然是“溫水煮青蛙”,等感知到威脅的時候往往已經晚了,這是一種正常的“異化”,屬於自然規律,否則怎麼可能長江後浪推前浪。

換句話說,一個企業越成功,往往就越固執,就不願意改變自己,結果昨日成功之原因有可能成為明日失敗之根源。畢竟大多數成功者都沒有勇氣否定自己過去的成功,很難把自己“歸零”,很難客觀地、理智地看待市場的變化,看待自己的問題,看待未來的趨勢。往更深層次去探究,這個問題源自中國人沒有信仰,沒有反省的時間和場合,不會去懺悔,不會去檢討自己,所以很容易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我相信大家都認同“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個概念,但是卻很少有人認同“成功乃失敗之父”。前者是因為失敗而反思,所以有積極意義,後者是因為成功而驕傲,所以有消極影響。為什麼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因為第二代很難有創業家的熱情和奮鬥精神,在衣食無憂的優越環境中長大,其工作動力會下降。另外,坐天下本身就比打天下更難,所以不轉型的話,就很難超越第一代。等到了第三代的時候,熱情和奮鬥精神已經消耗殆盡,企業內部的各種矛盾也積累到一定程度了,一旦處理不當,企業帝國就會轟然倒下。

所以說,一個企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有經常“歸零”的心態,要敢於“革自己的命”,即勇於否定自己過去的成功,唯有這樣才能戰勝自己。如果市場環境是不變的,那麼過去那一套就是可行的,如果環境是不斷變化的,那麼企業的經營管理體係每隔幾年就要有意識地做出調整,與時俱進,否則就可能走向衰敗。

俗話說,不進則退。要想把握住未來,就要從“後知後覺”轉變為“先知先覺”。我堅信一個企業也好,一個人也好,聰明與否其實取決於能夠看多遠,看得越遠,準備時間就越充分,就能更好地把握未來的機遇。其實,市場環境的演變是大勢所趨,是企業無法抗拒與改變的客觀事實。企業唯一能做的就是認識到這種趨勢,及時對經營模式進行調整,對管理體係進行升級,這樣才能掌握主動權和主導權。

管理者忙於低頭拉車,忘了抬頭看路

過去這些年,很多企業都在談論“變革管理”,大家都相信“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但是麵對這樣一個錯綜複雜、瞬息萬變的市場,很多企業家和經理人感到很茫然。雖然知道要變,不變不行,可是卻不知道往哪個方向去變,如何去變。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我們每天要麵對很多事先沒有想到的各種大大小小的“突發事件”,所以各級管理者不得不把大量的時間用於“救火”,總是感到很疲憊。

其實,聰明能幹的管理者絕對不是那些整天低頭拉車的人,而是善於借力的人,甚至是那些不喜歡努力工作的“懶人”。正是因為這些人“懶”,他們才會想出“懶辦法”“巧辦法”,從而以小博大,用最低的成本和代價達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