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安身立命之道具體到實踐途徑之中,體現為個體生命通過對祖先、對社會先賢及天地的敬畏和尊重之情來肯定和確認自我存在。首先,個體生命意義之祖先。個體生命是家族生命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即使有限的個體生命不斷消失,而“孝”的力量能超越生死使家族延續,生命永存。其次,社會生命之先賢。“孝”將個體生命與群體生命相關聯,延伸到社會領域,如:鄰裏、朋友、別族,甚至整個世界,最終實現與家國一體,實現個人在社會的角色定位與價值回歸。最後,生命初始之天地。“孝”將天地萬物視為有生命的存在,是個體生命之始,個體生命的精神通過與天地精神的互動,實現自我德性精神的提升,從而最終實現自身生命的整體回歸。
孝道觀所提供予個體生命安身立命的路徑選擇使鬆散的個體通過親情、家族、互助等觀點加以聯係和規範,使生命存在得以安放和寄托。然而,在當今個性張揚、獨立自由的社會多元發展的曆史背景下,孝道觀遭到逐漸漠視和一定程度的喪失。而顯現出的社會後果是個體的家族觀念淡漠、與社會群體隔閡,甚至於社會禮崩樂壞,最終是生命個體由於缺乏精神依托而無所適從。我們會逐漸意識到,“孝”及其孝道所延續存在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道德約束或禮儀規範層麵,更重要是提供以追求生命個體與祖先、與社會先賢、與天地精神的普遍和諧,以實現對生命個體的終極關懷。孝道觀與和諧社會的價值追求內在一致,形成與其穩定的正向關係和內在動力。
和諧社會之內在動力。“孝”融合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中國哲學思想的根本。這種人生哲學強調報恩精神、強調萬事萬物的和諧發展、強調對人的關懷和人的終極意義的實現。中國傳統中的孝道哲學其實是同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同我們目前所提倡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有著深刻的傳承關係。中國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在汲取各家所長的基礎上,保留並形成了其目前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曆史底蘊,從中誕生的孝道文化,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石為中華文明持續不斷提供哲學意義的終極關懷。
步入近代社會之後,中國的傳統思想在市場經濟和資本思潮的衝擊之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其中的孝道思想也無法獨善其身。中國的社會思想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倫理和道德的缺失,孝道思想也逐漸式微。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之後,目前正逐漸對精神和社會發展思潮越發重視,中華傳統文化也正在逐步複蘇。而構成中華文明之基石的家庭文化核心的孝道,目前不但通過影響家庭的方式在回複中國社會整體的傳統文明,而且其中孕育的社會和哲學思潮,正在我們目前所提倡的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等社會理念中進一步的複蘇和發揚光大。孝文化的主張與當代公民個人層麵的價值準則相一致,孝與愛國一脈同源,愛國心不僅包含對故鄉的情感,更包含對祖先、父母的情感;孝生發誠信,具備孝美德的人必是誠信的人。⑤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當代我國社會建設的價值訴求,而孝文化所展現的與個人、社會乃至世界普遍和諧的價值觀和係統性追求形成實現和諧社會建設的內在動力。
“孝”是一個曆久彌新的話題,是一個兼具曆史性和現實性的問題。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曆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須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時代給予“孝”以更為深厚的解釋,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美德也被賦予新的定義。“孝”不僅作為倫理規範影響著個體存在,還作為中華文化的標識引導著社會發展。從曆史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的曆史、尤其是孝道的曆史,本身就是一本以人為本、萬物和諧、報本反始的曆史。“孝”有著深刻的曆史和社會根源,這同我們目前社會文化的複蘇息息相關,並且為我們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孝”是中國文化的根本所在,與中國人的生命形式和生命存在密切相關,對於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仍具有持續的重要作用。
(作者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謝幼偉:“孝治與民主”,轉引自《理性與生命—當代新儒學文萃》,上海書店,1994年。
②李金波,聶輝華:“儒家孝道、經濟增長與文明分岔”,《中國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
③參見袁天沛:“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新浪網。
④參見李翔海:“‘孝’:中國人的安身立命之道”,《學術月刊》,2010年第4期。
⑤王平:“以孝敬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光明日報》,2014年8月12日。
責編/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