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公民憲法意識的培育(3 / 3)

通過發展市場經濟夯實憲法意識的經濟基礎。古語雲:“倉廩實而知禮儀”,隻有在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人們才會更加合理地去追求精神層麵的享受。先進的生產力是提升公民憲法意識的經濟基礎、動力源泉,這是物質決定意識的規律在經濟基礎和公民憲法意識之間關係的表現。通過發展市場經濟夯實公民憲法意識的經濟基礎,也就是不斷繼續深化經濟體製機製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揮憲法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功能作用。當前需要進一步對現有的還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經濟體製進行改革完善,通過加大改革開放的步伐和深廣度促進公民意識的提升,逐步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提升憲法意識、樹立憲法法律至上的理念。在完善的市場經濟體係之中,能夠形成明晰的產權關係,人們對自己擁有所有權的財產可獨享支配權,人們之間的關係更為平等,每一個人在社會、市場中有著更為獨立的地位,這有利於對“權力本位”的不利於提升憲法意識的傳統觀念產生衝擊,容易破除“宗法”社會下產生的等級觀念,催生公民的權利意識、主體意識、平等觀念。

通過推進政治文明提供憲法意識的政治保障。經濟基礎、物質文明的發展對提升公民憲法意識極端重要,但是並不能據此便忽視政治文明建設對公民憲法意識培育的重要性,因為政治文明的發展和民主政治兩者發展之間是具有內在一致性的,兩者具有協調發展、同步發展的鮮明特征。因而,在經濟基礎、物質文明等同的情形下,如何更加有效地培育公民憲法意識,和政治文明建設的效果密切相關,隻有深入紮實推進政治文明、民主法製建設,才能為公民憲法意識的提升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受傳統因素的影響,我國長期以來一直推行的集權模式始終對政治製度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這些弊端如果不加以剔除必將影響我國政治文明進程的推進,必將對公民憲法意識的提升帶來極大阻礙。當前,我們應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按照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和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安排部署,紮實推進民主法治建設,深入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深化行政權、司法權運行機製改革,強化權力監督和製約,通過推進政治文明為公民憲法意識的提升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

通過加強法律文化建設營造憲法意識的文化氛圍。文化對法律製度有著深刻的影響。一個國家的文化氛圍如何,和憲法意識的培育密切關聯,多元和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尤其是法律文化有利於培育、提升公民的憲法意識。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傳統的國家,我國古代的法律文化穿越了千年的時間,這些從古代傳承下來的法律文化中不乏至今依然值得我們借鑒的精華,同時也充滿了我們應該完全摒棄的糟粕,而正是這些法律文化中的糟粕對當前我國公民憲法意識、現代法治理念的培育產生了極大的阻礙。因而,我們在著力培育公民憲法意識的過程中,必須將多元、理性文化的塑造作為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引起高度重視,吸收和充分借鑒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精華,與此同時一定要祛除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和憲法意識、現代法治意識不相適應的糟粕,將法律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予以安排部署,讓中華民族傳統法律文化煥發出現代法治的奇光異彩,通過加強法律文化建設營造憲法意識的文化氛圍。

通過健全完善憲法製度增強公民的權利意識。憲法的實施離不開製度體係的保障,公民憲法意識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憲法製度體係是否健全完善決定的,健全和完善的憲法監督製度、憲法實施製度有利於憲法權威的樹立、公民憲法意識的提高。目前我國有著明確的憲法監督機構,即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負責監督憲法的實施,但是因為尚未建立違憲行為審查機製,現實中的違憲行為未受追究的情形時有發生,這在較大的程度上影響了憲法的權威,影響了公民憲法意識的培育。當前,我國應通過健全完善憲法製度以增強公民的權利意識,提升公民憲法意識。在具體工作中,由專門機構對違憲行為進行審查,對違憲行為的內容界定、違憲行為的審查機製、違憲行為的責任承擔等作出明確規定。“憲法是保障公民權利的根本法律武器”③,視具體情形試點憲法司法化,即在司法判決中引用憲法條文、公民可通過司法途徑維護憲法權利,能夠讓憲法作為“法律武器”的獲得更加充分的實現、更加有力地“保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④。

(作者單位:南京曉莊學院)

【注釋】

①韓大元,秦強:“社會轉型中的公民憲法意識及其變遷”,《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②苗連營:《公民法律素質研究》,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60頁。

③卓澤淵:《法治中國—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法治的重要論述》,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年,第121頁。

④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頁。

責編/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