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對生態旅遊進行規劃,把握好生態旅遊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政府還必須從法律方麵入手,製定並完善一整套能夠體現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法律法規。既要鼓勵各地發展生態旅遊,又要監督好環境保護問題,通過不斷完善《環境保護法》、《森林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來規範經營者的行為,並對出現違法違規現象的人員進行嚴肅處理,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要梳理清楚各項法律法規之間的關係,健全相關的配套法規製度,對於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可以建立有償使用製度等,這些也都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要協調生態旅遊和生態保護的辯證關係,不僅要靠政府和社會的努力,其實每一個遊客、旅遊從業人員也必須要有所注意,文明旅遊,提高自己的素質。當地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每一個遊客、旅遊從業人員進行生態環境方麵的科普教育,要讓每一個人明白環境保護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夠收到更好地效果,加強全體公民的生態道德,促進每一個人自覺自願地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綠化,主動承擔起環境保護的責任。在各地製定生態旅遊規劃的時候,可以相應地添加一些與科普或環保有關的項目,例如在植樹節的活動中展開義務植樹活動,組織環保小隊去自然保護區撿垃圾等,隻有讓生態環境方麵的道德深入人心,才能夠更好地協調好生態旅遊和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
調整好科技發展和生態旅遊的關係。要製定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旅遊規劃,還必須協調好科技發展和生態旅遊之間的關係。首先各級政府和相關人員在製定生態旅遊規劃的時候必須要真正認識到科學技術對生態旅遊的重要性,要對其投以高度的重視。從整體上來說,我國的生態旅遊雖然發展得如火如荼,但是還是以粗放型為主,質量比較低,科技含量並不是很高,要提高我國旅遊業的競爭力,就必須在生態旅遊中投入大量的高新技術,以促進生態旅遊更好地發展。⑥不僅各地有關部門在製定生態旅遊規劃的時候要融入科技含量,工作人員具體實施的時候也不能偷工減料,要切實地按照規劃中的內容來進行,在開發生態旅遊項目之前要依托科學技術做好環境容量的檢測和調控,在設計旅遊產品的時候要將環保考慮進去,在進行旅遊管理的時候要做好監控,建築基礎設施時不能破壞當地的植被和地質,在開發的同時要考慮到環境治理的問題,采取一定措施對當地廢水、廢氣等的排放進行專項治理。
引導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型、製度型創新。除了在製定生態旅遊規劃的時候要重視科學技術以外,還應該在更宏觀的角度加強科技在旅遊業中的重要性,提出並實施“科技興旅”的戰略任務,讓生態旅遊真正成為一種融入了科學技術的旅遊產品和旅遊方式。為了更好地實施“科技興旅”的戰略任務,各地政府要對此表示合作,不能夠隻想到發展旅遊業來增加經濟收入,而應該投入大量的資金,加強在旅遊業中的科技投入,並切實地研究各種環保項目和環保技術。對於生態旅遊方麵的科技研究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可以直接用於環境汙染的專項治理,如用高科技的手段來檢測生態旅遊區的環境汙染情況,通過遙感技術檢測並收集相關數據,在發現汙染的時候及時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治理等。也有些科學技術的研究是通過側麵來對生態旅遊提供幫助的,例如可以加強互聯網方麵的建設,建立相關網站,發布旅遊信息,進行生態旅遊知識方麵的普及,接受遊客包括環保問題在內的各種網上投訴等,這些也都能夠從側麵讓生態旅遊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
結語
現階段,我國在生態旅遊規劃中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還處於不斷探索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形形色色的問題,但是隻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把握好生態旅遊、環境保護和科學技術之間的關係,堅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目的發展生態旅遊業,堅持在生態旅遊規劃的過程中巧妙地使用高科技技術,必然會使我國生態旅遊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作者單位:漢口學院)
【注釋】
①牛亞菲:“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係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年第12期,第42~45頁。
②萬友清:“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創新思考”,《特區經濟》,2006年第5期。
③潘賢君,劉旺:“旅遊持續發展探討”,《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8年第14期。
④韓鋒:“生態管理是我國風景遊憩地的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中國園林》,1999年第6期。
⑤黃震方:“關於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倫理學思考”,《旅遊學刊》,2001年第2期。
⑥李紅,楊豔翎,王瑩:“淺析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學術交流》,2004年第4期。
責編/韓露(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