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2 / 3)

隨著大量的學術研究和論文資料的收集,國內對於生態旅遊概念的界定也越來越清晰了,2006年,國家旅遊局聯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對生態旅遊進行討論,會議對生態旅遊的重要性進行了肯定,達成了進一步共識:生態旅遊不光是旅遊產品和旅遊方式,更是強調和諧的旅遊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式。

生態旅遊在我國的實踐。我國不僅對生態旅遊的課題進行了學術方麵的研究,更致力於具體實踐。早在1982年我國便建立了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嚐試將旅遊和環境保護結合在一起,同步開發。此後我國的生態旅遊便如火如荼地展開了,截至到2005年底,全國各種級別的自然保護區有2349處之多,已經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網絡覆蓋式結構,證明了我國生態旅遊事業正在不斷向前發展。

我國嚐試在不同地區開發生態旅遊,有以華山等為代表的山嶽生態景區,也有以天池等為代表的湖泊型生態景區,此外以神農架為代表的森林生態景區和以內蒙古為代表的草原生態景區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另外還不乏以冰雪、海洋等為代表的生態景區。③在開發旅遊產品方麵,我國也進行了各種不同的嚐試,除了一般的野外觀光旅遊以外,還有一些比較有特色的旅遊項目,如開發了以鄱陽湖為代表的觀鳥生態景區,以香格裏拉為代表的探秘旅遊等。

影響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環境保護同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一方麵,生態旅遊對環境的積極作用。發展生態旅遊對於環境保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通過生態旅遊可以切實對當地環境進行保護,旅遊所創造的經濟收益可以用來持續地維護當地的自然環境,為當地瀕危動物的保護、水體汙染的治理等提供必要的資金,而且通過生態旅遊的方式還可以加強人們的環保意識,促進人們自覺保護環境,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這些都是發展生態旅遊對環境保護的積極作用。

另一方麵,當前生態旅遊對環境保護的局限性。生態旅遊對環境保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受到公民素質與現有科技的局限性,當前生態旅遊對於環境保護也存在一定的消極作用。因為在不斷發展旅遊業的同時,依然會將一些廢棄物排放在大自然,破壞了野生動植物的生長環境,同時噪音問題等也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

一些遊客出於好奇采集植物,由於不謹慎而導致火災,隨意丟棄垃圾等行為,都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而為了興建旅館、停車場等公園設施也會對當地植被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為了搭建基礎設施類建築物而隨意打入地基等也會破壞當地的地質地貌。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大肆捕殺海鮮野味,兜售蝴蝶、貝殼等標本,這些都對野生動物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另外,由於大量遊客的湧入,勢必會增加大氣中廢氣的排放量,對當地大氣環境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一些汽車或遊艇所泄露的油汙還會汙染當地的土壤或水源。

由此可見,如果不能很好地對生態旅遊進行規劃,加大對於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投入,其對環境所造成的負麵作用將使得生態旅遊“不可持續”。④

科技發展對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一方麵,科技發展對生態旅遊的積極作用。在生態旅遊中,科學技術是不可缺少的,因為生態旅遊本身就是科學技術含量很高的新型產業。⑤科學技術和生態旅遊活動的發展也存在著辯證統一的關係,科技發展對於生態旅遊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利用科學技術可以更好地檢測生態保護區的環境質量,並通過一定的科技手段來減少生態旅遊對環境的破壞,通過分析環境的承載量、環境退化的速度、自然資源的消耗量等,能夠幫助當地更好地進行生態旅遊的規劃,保持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麵,科技發展對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消極作用。由於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很多企業都利用科學技術來追求經濟利益,不可避免會排放大量廢棄物,因而造成水資源汙染、溫室效應等大量的環境問題,對環境造成破壞,而這正是影響生態旅遊發展的最重要問題。對於我國來說,雖然科學技術已經得到了很快的發展,但是總體水平依然不高,而生態旅遊中所占有的科技含量同樣也不高,利用科學技術來改良環境方麵的能力和投入遠遠不如環境破壞的速度。

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

調整好生態旅遊和生態保護的關係。首先要加強對於生態旅遊的規劃,而且這種規劃還必須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要利用生態學方麵的理論,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製定並執行規劃的時候將遊客的行為活動和當地環境的特殊性質有機地結合起來,考慮好當地自然環境對於旅遊活動的容納能力,並盡量采取措施減少汙染物的排放,控製好基礎設施的數量,避免因為人數過多或盲目建設大規模基礎設施而對當地環境造成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