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普通黨員層麵,通過有效的宣傳、教育和引導,讓普通黨員進一步認識到黨建工作的重要性,認識到黨建活動有利於激發潛能、有利於增強單位的凝聚力、有利於營造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有利於促進個人成長成才和單位健康科學發展,從而使廣大黨員重視黨建,積極參加活動,相互傳遞正能量。
加強製度化建設是保障。好的製度能夠起到預防和約束的作用,相反則起到阻礙的作用。如果要事物良性、科學發展,其根本還是製度的建設和完善,因此製度化建設是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的保障。當前,大部分基層黨組織的製度建設能夠緊跟黨中央的步伐,在貫徹落實上級精神、預防大是大非等問題方麵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權責製度、經費製度、信息化製度、考核製度建設等方麵,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加強。
重拾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意識是根本。要增強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重拾廣大黨員心中的社會責任感和意識是根本。其途徑是通過學習,使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意識潛移默化地內置於人們心中,內化為思想、外化為黨員的實際行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黨員意識淡漠、發揮作用難的問題。
一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加強黨員“四信”教育。缺乏信仰,人們就沒有正義感和責任感,就會無所顧忌、無所敬畏、無有廉恥;缺乏信念,人們就沒有人生的基本信條和奮鬥目標,很多人評價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掙錢、向上攀,無論手段、無論影響,無所不用其極,沒有懺悔、沒有上進的動力;缺乏信心,人們就缺乏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基本保障,沒有前進的動力和決心,不敢創新前進;缺乏信任,就沒有人和人之間和諧相處的基礎,也不會有增強凝聚力的前提基礎。於是,在“四信”缺失的環境下,社會責任和意識的缺乏在某種程度上被看作是理所當然。因此,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廣泛地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著力解決青年在信仰、信念、信心和信任方麵存在的問題,引導青年樹立共產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是創新黨性教育方式,著力培養黨員“三種意識”。傳統的黨性教育形式起不到真正的實效,重拾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意識,需要從培養黨員的終身學習意識、感恩意識、愛心意識入手,通過參與希望小學、貧困地區、孤兒院、慈善事業等的實踐工作,用現實、用愛心、用感恩學會什麼是社會責任和社會意識。
創新黨性教育形式和內容是基礎。創新黨性教育的形式和內容,要做到在滿足組織需求的同時,盡量滿足黨員的個人需求和崗位需求,以調動黨員參加活動的積極性。
一是加強培訓內容的針對性,促進廣大普通黨員素質的全麵提升。通過時政培訓,學習黨的方針政策,了解世界、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情況,了解單位和自身的發展空間,明確未來規劃;通過職業素質培訓,有效提升服務品質,深化“服務”大理念,增強自身競爭力;通過業務能力培訓,更新、提高業務技能水平,夯實發展硬實力。
二是創新青年黨員的教育形式,搭建交流平台。以青年人興趣愛好與需求為切入點,搭建平台,展現青年人風采,強化創新型黨組織的職能。
通過實行“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培訓模式,加強與國內外同行業專家的交流和考察學習,為黨員業務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通過鼓勵黨員參與各種競賽,開展“特長大比拚”活動。積極號召青年黨員參與競賽,使其特長能夠在競賽中得以展現,既激發了青年人創新學習的勁頭兒,也使支部能夠在競賽中發現人才、挖掘人才。通過采取部分崗位向廣大青年黨員進行競聘的方式,給黨員提供發揮自己優勢,各盡其才的平台,使優秀人才得到合理化使用。
人性化工作是支撐。以人為本,首先體現出來的是工作人性化。圍繞“四心”—耐心、誠心、熱心和細心開展支部工作,強化服務型黨組織功能,以調動廣大黨員職工的積極性,提高服務品質。
一是全麵了解和掌握本部門黨員的基本情況。通過《職工情況調查表》,掌握了解的基本信息;通過找黨員職工談話、座談交流,及時掌握他們的心態,同時也加強相互了解。
二是樂於傾聽黨員心聲,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和矛盾。通過製定“每周一巡”管理製度,要求領導班子成員定期到一線去與黨員交流、座談,對黨員表現和近況做第一手的了解;通過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青年訴求反饋機製,傾聽黨員的實際需要和心聲。領導要通過分析反饋信息及時調整工作思路,為青年群體切實解決實際需求,努力營造穩定和諧的青年工作平台。
三是完善工作渠道,拉近與群眾的距離。通過慰問機製,給予黨員人性化關懷。通過發送祝福信息,在過年過節、職工過生日當天,發送祝福信息給黨員,讓其感受到支部的溫暖和關心;通過微信平台,建立與群眾溝通聯係的渠道,多傾聽群眾的心聲,多解決實際反映的問題。
(作者單位:中共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黨校,中共北京市西城區委黨校)
責編/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