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意識、社會責任的遺失。無論是先鋒模範作用淡化問題,還是參加活動沒有積極性、主動性問題,活動缺乏實效性問題究其根源是社會責任、社會意識的遺失。
一方麵,改革開放30多年,在全球化、市場經濟的衝擊下,人們心中的社會責任和意識在一點點的腐蝕掉,致使道德滑坡、愛心缺乏、黨員意識淡化,混同於一般群眾。西方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模式在引進來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腐朽的道德意識和價值觀念,特別是互聯網、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使各種思潮得到了迅猛的傳播,並具有覆蓋麵廣、難以控製的特點,衝擊影響著青年一代的思想意識。
另一方麵,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利益關係、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的價值取向也呈現多元化趨勢,功利主義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衝突,對人的思想產生了負麵的影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侵蝕著人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總之,需要整個社會一起努力,重拾大家心中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意識,從根本上解決黨員意識淡漠問題。
黨性教育形式需要創新。一是黨性教育形式單一,無吸引力。傳統的黨性教育方式主要是參觀學習愛國主義基地、紅色基地、革命教育基地、“三會一課”等,效果十分有限。
二是黨建活動內容滿足不了青年人的口味,無吸引力。內容往往是學習貫徹落實上級精神指示,政治性比較強,尤其是青年職工,感覺對自己沒用,也看不出有什麼“好處”,枯燥乏味,活動目的僅為了作個記錄、寫個心得體會,應付檢查。
三是黨員管理較為弱化。部分黨支部存在比較重視“入口關”、弱化“進口後”現象,在發展黨員過程中,重視思想政治工作,而在入黨後,除開展正常的黨員組織生活外,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弱化,黨員思想動態難以為黨組織及時把握。一些基層黨組織在處理此問題時缺乏重視,弱化了黨組織的權威性。
傳統的黨員活動形式實效性差,抑止了黨員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一是傳統的黨員活動形式很難達到黨性教育的目的。其基本形式是通過開會傳達貫徹落實上級精神、開展國家方針政策的學習、參觀愛國主義和紅色基地進行黨性教育,其結果往往是一聽而過、學了就忘、看完白看,起不到加強黨性教育和修養的作用,對黨員缺乏吸引力,往往是流於應付形式。
二是青年黨員活動需求多元化。青年黨員思想多元化發展,興趣點和需求各異,學曆普遍較高、個人展示欲強,對個人和單位的發展空間及平台要求高。同時,部分黨員責任意識淡薄、歸屬感不強,生活壓力大、抗挫能力弱,亟需心理關愛與疏導。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著黨員參加活動的積極性。
製度化、體係化建設不夠完善,缺乏內生動力。部分基層黨組織的黨建工作主要是貫徹落實上級的各項政策精神,“等”、“靠”的成分偏多,一些工作製度老化、不夠完善,不成體係。
一是權責製度不完善。部分基層黨組織存在職能交叉、職責不明和體製摩擦的問題,政出多門,有空可鑽,互相拆台,形不成合力。
二是信息製度化不完善。受硬件和軟件環境的雙重影響,部分基層黨組織存在信息溝通不暢的問題,大家的信息來源依然是傳統的口口相傳,處於越傳越少的狀態,這是青年黨員對黨員活動比較漠然、缺乏主動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缺乏經費保障製度。一般情況下,黨員上交黨費,上級黨組織按比例返回。但在現實中,基層黨支部拿到的返回金額不一樣,有的能拿到,有的拿不到,有的拿到一部分,從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基層黨建的健康發展。
四是考核製度不科學、不完善,起不到激勵作用。黨建目標考核得不到很好的運用,對考核結果差的黨組織無任何約束力。尤其是在對各部門黨建工作的考核上,也僅僅是停留在領導、幹部職工大多數人的總體印象上,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判和反饋機製,幹多幹少、幹好幹壞,都一個樣。
全麵從嚴治黨背景下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的幾點思考
強化領導幹部和普通黨員的重視程度是關鍵。解決好認識的重要性問題是做好基層黨建工作的關鍵。一是領導層麵,首先通過學習,從思想上解決領導幹部的重視問題,充分認識到黨建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黨建工作是業務工作的導航燈,能起到方向標、動力器和發展平台的作用。其次,通過把黨務工作成績與業務工作成績相掛鉤,從行動上使領導班子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不偏不重,統籌協調做好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