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為民服務的公仆意識,提升基層民主服務水平
現階段國際國內各方麵條件與過去發生了很大變化,黨的執政理念和方式也在不斷改進,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路線必須始終堅守,中國未來發展需要依靠人民群眾。
樹立公仆意識,做好村民的貼心人。基層黨組織不僅是連接黨心和民心的橋梁,更聚集著最廣博的智慧與力量。通過開展基層工作,可以最近距離的接觸最廣大群眾,知道群眾最真實的所思所想,及時為群眾排憂解難,使黨組織工作更好地體現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1941年,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中指出,“共產黨是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黨員應該站在民眾之中,而決不應該站在民眾之上。”③基層幹部是幹部隊伍的基礎,是直接聯係和服務群眾,傳遞黨的溫暖和關懷的人。基層幹部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卻用他們最平凡的堅守,把共產黨人對對黨和事業的忠誠,對人民群眾的熱愛詮釋得淋漓盡致,用實際行動說明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的人民公仆優良品質。
疏通溝通渠道,做好村民的聯係人。基層黨組織具有黨群溝通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是聯係和服務群眾的重要載體。習近平認為,我們要堅持走黨的群眾路線,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冷暖安危置於首位,準確及時把握群眾所盼、所思、所急、所憂,把群眾工作做實、做透、做細、做深,切實把人民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④。目前有部分農村社區基層黨組織,出現了服務渠道阻滯、組織渙散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形成,既有市場經濟盛行使村民對社區黨組織依存度降低,社區黨組織不能快速適應新形勢從而及時轉變職能的原因,也有部分社區基層黨組織為人民服務宗旨淡化、與群眾溝通聯係少等關係。目前我國農村社會經濟處於轉型期,基層黨員幹部外出務工多,流動性較大,基層黨組織活動開展受到約束,黨內生活製度基本流於形式,使基層黨組織成員思想之間出現了斷層,管理和教育難以落實。因此,建設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必須堅持“內外兼修”。基層黨組織要強化每個黨員的責任意識,積極開展群眾監督檢查,建立和完善考核評價體係,這是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長效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提高服務質量,做好村民的服務人。建設服務型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宗旨的內在要求,核心是踐行服務群眾活動,關鍵要保證和提高服務質量,從而使服務能真正落到實處,避免因體製機製不健全而造成虛假服務或服務形式主義等現象。習近平多次強調“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服務型”不僅是一個口號,更是深入基層、服務群眾的行動總綱,必須付諸實踐。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設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並以服務群眾為主要目標,加強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目前,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出現服務群眾意識淡薄的現象,這嚴重阻礙建設服務型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實踐活動。應從服務對黨的執政基礎、執政合法性,以及黨凝聚力、號召力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高度,認識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重要性,樹立積極創新的服務意識,注重服務的整體性、係統性和協同性,努力為基層群眾提供高水平優質服務。其中,服務過程是保證服務質量的關鍵環節。改善和提升服務過程,要以製度為基礎,完善服務體係。隻有在健全的製度和係統保障下,才能有效保障和提升服務質量。
樹立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探索基層多元發展模式
農村基層黨組織治理創新是農村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內容,對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管理體製創新,形成基層黨組織、社會與村民的新型關係模式具有深遠意義。目前,部分地區農村基層黨組織不能適應經濟社會變化,缺乏主動進取和創新精神,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缺乏有效的方法,出現活力不足、與社會脫節等現象。因此,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治理創新,積極發揮黨支部平台的優勢作用,促進農村社區發展⑤。
發揮支部共建作用。農村黨支部可以與市區和科研單位黨支部建立支部共建關係,把最好的農業技術帶到基層農村,並通過講座、培訓等形式普及給村民。邀請市、區農業專家種植能手,深入社區進行現場講解種植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推薦社區種植能手參加市區鎮各類農業技術培訓。通過農村支部和大學支部紅色1+1支部共建,把大學資源通過成立大學生課外實習基地建設,把村黨組織建設成為新技術、新品種、新方式對接的平台。
積極開展支部對接。通過農村黨支部與社區、社會院校支部對接,把村民名優特產直接進行終端對接,真正實現從田間地頭到餐桌。與公司、學校食堂等餐飲單位建立銷售終端,減少村民中間環節的銷售成本。針對近幾年興起流行的農產品采摘和親子互動方麵的需求,支部可以組織村民大力推廣發展旅遊采摘,減少運輸等銷售成本的同時,又能大大提高農副產品的經濟價值。通過支部紅色1+1對接,積極吸收和引進新技術和新思想,拓寬基層黨組織建設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