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互聯網時代如何鞏固黨在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3 / 3)

第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統領網絡主流意識形態,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氛圍。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指出,“道德、宗教、形而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以及與它們相適應的意識形式便失去獨立性的外觀。它們沒有曆史,沒有發展;那些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三個倡導”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體係中不斷完善和提煉,是我們黨順應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期待,總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經驗得出的重要結論。隨著網絡社會的深入,人們的思想觀念越來越受西方權力觀、金錢觀、愛情觀等的影響,深層次來看,是人生觀和世界觀模糊的表現。現在網絡上的各種亂象,正是因為缺乏核心價值觀的指導。所以核心價值體係的建設不僅是對全社會提出的要求,更是在新時期對網絡社會提出的要求,它統領著社會主義價值觀體係,是反映了社會主義最基本、最穩定的社會關係及價值追求的價值觀。在紛繁複雜的網絡環境中,唯有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更有效地應對各種西方錯誤價值觀,防止“和平演變”。

第三,將優良傳統的繼承與新時代的需要相結合。在高度發達的信息網絡化時代,馬克思主義價值觀體係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同時,中國優良傳統正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麵,各種不良思想在網絡空間蔓延,而中國幾千年沉澱下來的優良傳統卻被很多網民忽視,“人雲我亦雲”的從眾心理,更使眾多網民在茫茫網絡大海中失去自我。另一方麵,隨著時間的推移,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青年成為網絡的主力軍,這些青年缺乏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係統學習,未經曆過建國和改革開放初期的艱辛,缺乏艱苦環境的曆練,對黨的優良傳統的了解不夠深入,容易成為西方敵對勢力進行侵蝕的目標。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在網絡媒體時代,以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為主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加強網絡空間的優秀文化的傳播,不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也是新時代的需求。

第四,建立健全網絡法律體係,科學構建網絡管理機製。針對目前網絡社會存在的問題,有學者指出存在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網絡空間立法滯後、網絡治理難題多、網絡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網民法律意識淡薄”⑥。縱觀國內外網絡空間的治理,不難發現,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製定了專門針對網絡社會的係統法律法規,網絡社會不僅不應是法治盲區,而且應是法治重點。在互聯網不斷發展壯大的今天,建立健全網絡法律體係已經迫在眉睫。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推進依法治國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完善網絡信息服務、網絡安全保護、網絡社會管理等方麵的法律法規,依法規範網絡行為。”這一論述實際上是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提出的網絡社會的治理之道。同時,要想使網絡主流意識深入人心,黨政部門要統一規劃、統籌管理,科學地構建網絡管理機製,不能隻停留在各自為政的層麵上,而是要形成橫向和縱向交互的“係統”宣傳陣地。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係統到民間組織,做到資源共享,科學組織規劃,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為廣大網民營造一個良好的交流平台。

(作者單位:中共寧夏區委黨校信息技術部)

【注釋】

①倪敬麗:“網絡時代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問題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②李英田:“論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當代社科視野》,2008年第2期。

③參見

④任誌鋒:《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導性問題研究》,東北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⑤⑥楊光:“依法治國下的網絡治理”,《計算機與網絡》,2015年第1期。

責編/於岩(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