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醫治療內分泌疾病(1 / 2)

中醫治療內分泌疾病

大眾醫藥

作者:青鳥

嘉賓介紹:

唐紅,女,主任醫師,龍華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多年來致力於中西醫診治內分泌及代謝係統疾病,臨床經驗豐富,針對不同患者開展個體化治療。擅長運用中醫辨證論治方法治療糖尿病腎病、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合並高血壓、腦梗塞、冠心病、急慢性感染、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甲狀腺性突眼、橋本甲狀腺炎、甲狀腺功能減退症、亞急性甲狀腺炎、甲狀腺腺瘤或結節、肥胖病、血脂異常、痛風、代謝綜合症、更年期綜合征、痤瘡、麵部色斑等。

專家門診時間:周二上午、周三下午

特需門診時間:周二下午、周四上午(分院)

在我國,內分泌疾病已經越來越常見,垂體瘤、性早熟、甲亢甲減等各種名目繁多的疾病也變得越來越常見。在提倡健康養生的今天,中醫治療也越來越受重視。中醫治療內分泌疾病又有怎樣的方法呢?我們一起來聽聽唐紅醫生怎麼說。

《科學生活》:內分泌問題在近幾年越來越為人們所熟知,但在大多數人印象裏它一直是西醫的範疇,這個想法是否正確?中醫是如何界定內分泌疾病的呢?

唐紅醫生:內分泌是西醫範疇的名稱,中醫並不這麼稱呼內分泌疾病,而是主要根據症狀來辨別內分泌疾病。中醫很難用一個大範疇名稱來涵蓋所有內分泌的疾病,“內分泌科”也是由於中醫無法用一個範疇名稱來命名這些疾病,而采用西醫的名稱。

目前診斷方麵,中醫還是利用西醫的診斷方法,但在治療方麵中醫對很多內分泌及代謝係統疾病非常有效。西醫治療內分泌疾病,長期服藥會帶來一定的毒副作用,中藥毒副作用較小。

中醫界定內分泌疾病與西醫的概念不同,中醫“辨症”,很多疾病中醫的稱呼與我們所知的西醫名稱可謂大相徑庭。如糖尿病,中醫稱為“消渴”;甲亢,中醫稱為“癭病”。中醫主要從症狀、臨床表現來將疾病分類,比如舌苔、脈象等等來診斷。

《科學生活》:在中醫理論上,內分泌疾病也是由於“氣滯血瘀”等引起的嗎?中醫對內分泌疾病的診斷與西醫相比有何不同?

唐紅醫生:內分泌疾病的病因並不一定是“氣滯血瘀”,“氣滯血瘀”隻是其中一個。不同的病有不同的病因,如糖尿病,屬於代謝疾病,中醫認為氣滯血瘀是其中一部分,還有比如像陰虛火旺、氣陰兩虛、痰濕內阻等各種。“氣滯血瘀”是很多內分泌疾病共同有的症型,但並不是全部。

中醫對內分泌疾病的診斷與西醫完屬於兩個係統。外行人看來這兩個診斷完全是兩個範疇,很難聯係到一起。西醫的診斷一般是先詢問相關病史,有沒有症狀、體征,有沒有實驗室檢查的異常,然後得出結論。中醫與西醫不完全一樣,除了問診還要看麵色、舌苔,故中醫醫生經驗非常重要。

《科學生活》:中醫治療內分泌疾病的方法、手段有哪些?又有怎樣的優勢呢?

唐紅醫生:內治法,就是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也是辨症治療,這是中醫的精髓。每個人有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症型,要辨症,還要結合特征以及舌象、脈象來辯別,這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有的病望聞問切後發現病症不是很典型、症狀不是很明顯,比如糖尿病就是如此,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沒有症狀,中醫的望聞問切就很難分辨了,這種情況就要“辨病”。還有就是根據純粹的舌苔脈象來分辨,患者可能沒有症狀,但根據舌苔還是能分辨的,如陰虛、痰濕、淤血等等。

中醫也講究行為方式的幹預,也就是生活方式的

幹預。

還有外治法。比如糖尿病的周圍神經病變,它是一種內在的疾病,中醫會采用外治法治療,如穴位敷貼、中藥熏洗、塗擦、針灸治療等等。又如痤瘡,除了以內治法以為外,還可用一些中藥外治,敷、塗、擦都是很有效的。

《科學生活》:在目前的中醫治療內分泌的領域裏,哪些疾病中醫治療的效果較好呢?哪些西醫治療比較好呢?

唐紅醫生:要根據具體的疾病來判斷如何治療,比如最常見的糖尿病就要中西醫結合。首先是診斷要中西合璧,糖尿病在西醫看來有著很明確的診斷標準。其次,治療上也要結合西醫,由於中醫在降糖這方麵效果不是很強,對於一些病情較輕或病程較短的新發病人,中藥有一定的降糖作用的,對於那些病程較長、血糖控製比較頑固的病人光用中藥是不行的,一定要結合西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