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時服藥療效佳
大眾醫藥
作者:陸基宗
生物體本身都有其固有的生物周期,一天之中,各種生理指標都有明顯的晝夜節律性變化。“生物鍾”學說與藥理學結合,產生了“時辰藥理學”,這是藥學科學中一門十分時髦的學科。
藥理學研究證實,每種病症在一天之中有其明顯的“時間性”,而許多藥物在人體內的變化過程也有明顯的時間節律性,從而影響到藥物的藥效、毒性和不良反應。在周期性變化中,同一種藥物、同一劑量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服用,其療效和毒性可能相差幾倍,甚至十幾倍。所以人們用藥,必須選擇合理的給藥時間,即擇“時”服藥療效佳—這就是“時辰藥理學”的基本內涵。
1.抗高血壓藥:血壓在上午9~11點為峰值,隨後逐步下降,夜間入睡後則下降到最低點。故高血壓患者一般隻需白天用藥,且上午用藥量略大。若夜間繼續用藥,則血壓下降得更低,血流相對緩慢,易誘發腦梗死。
2.安眠藥:應在臨睡前半小時至一小時服用,既不能太早,也不應剛吃藥就上床睡覺。因此類藥物服後15~20分鍾開始吸收,約一小時後達到最高血液
濃度。
3.抗類風關藥: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關節腫脹、僵直和握力下降等症狀以早晨最為嚴重,因此時人體的免疫反應最大。故激素藥“擇時服藥”最好在淩晨4~5點鍾,如可的鬆於早晨6~8點血液濃度最高,而午夜零點最低。目前主張“激素頓服療法”,即把“每日三次”激素的總劑量,改在早晨一頓服用。這樣不但療效更佳,而且使長期服用激素而產生的副作用降到了最低點。
4.強心藥:心衰病人對洋地黃、地高辛和西地蘭等強心藥物以淩晨4點最為敏感,作用比其它時間高10~20倍,若此時仍按常規劑量使用,極易中毒。
5.抗癌藥:目前癌症病人普遍使用的免疫增強劑幹擾素,若上午用藥則易發生發熱、寒顫和頭痛等嚴重的副作用,但改成晚上用藥,則副作用幾乎不發生,而療效不減。晚期疼痛嚴重的癌症病人,使用止痛藥的時間也極有講究。人的痛覺以上午最為遲鈍,而午夜至淩晨時分最為敏感,這與腦中的天然止痛劑腦啡呔等物質的濃度有關,故止痛藥以夜晚臨睡前使用效果最佳。
6.平喘藥:氨茶堿的治療量與中毒量很接近,是臨床上規定必須進行血液濃度監測的藥物。早晨7點應用,效果最好,毒性最低。其它平喘藥以臨睡前服用效佳,因為淩晨0~2點,是哮喘病人對引起支氣管痙攣的乙酰膽堿和組織胺反應最為敏感的時間。
7.抗過敏藥:常有嗜睡疲倦等副作用,故應於臨睡前半小時服用,而不應在白天工作時間服用。對此,駕駛員、高空作業等人員尤應注意,以免發生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