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做大場麵,鑄就品牌(2)(2 / 3)

第一,“宜址”,即店的地址選擇適宜。

1874年,胡雪岩選杭州吳山腳下的大井巷為址建屋造店,創辦胡慶餘堂,這是有他的深意的。

吳山坐落於西湖南麵,由紫陽、雲居、七寶、峨嵋等10多個小山頭組成,西連鳳凰山、將台山和玉皇山,相傳,春秋時這裏是吳國的南界,因而得名,又因山上有座城隍廟,所以又叫“城隍山”。吳山曆史悠久,有很多古跡,如:春秋的伍子胥廟、晉朝的郭璞井、宋代的東嶽廟、明朝的城隍廟等。

另一方麵,杭州從唐宋以來就佛寺遍布,有“東南佛國”之稱。在每年春暖花開的季節到立夏為止將近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裏,各地(主要是杭嘉湖三地及蘇南一帶)的善男信女身背寫著“朝山進香”的黃布香袋,成群結隊地湧人杭城,到各寺院燒香拜佛、許願還願,這種年年必有、規模宏大、具有宗教色彩的特色旅遊給經商者帶來了生意,他們或在寺院附近定點設鋪、或隨處流動設攤,出售胭脂、簪珥、牙尺、剪刀、木魚、經卷、玩具、花籃、梳子、藥物等物品。

據範祖述原著、洪如嵩補輯的《杭俗遺風》記載:“城中三百六十行生意,一年中敵不過香市一市之多。大街小巷,挨肩擦背,皆香客也……各色生意,誠有不可意計者矣。”這種因燒香拜佛者聚集而成的商業性集市叫作“香市”。

吳山早在元代就有香市,元代詩人貢有初在《春日吳山絕句》中道:“十八姑兒淺淡妝,春衣初試柳芽黃。三三五五東風裏,去上吳山答願香。”就從側麵反映了吳山香市的情況。到了清代,吳山香市與錢塘門外的昭慶寺香市、嶽墳以北七八裏開外的天竺香市成為杭州持續最久、規模最大、集市最盛的三大香市。

鑒於上述情況,吳山在生意人眼中具有特殊意義,而其腳下的大井巷是人們登吳山的必經之路,所以胡雪岩選中這塊“黃金寶地”,在上吳山的石級路旁購地8畝,開設建築麵積約12000平方米的胡慶餘堂國藥號,為其經營奠定了長期、固定的基地。應該說,這是很有眼光的。

第二,“精修”,即店堂修建精致,別具一格。

胡慶餘堂初造時由東西並列的三進建築組成(後來西邊一進被拆除,現隻剩兩進):頭進是營業店堂,二進是製藥工場,這種前店後場、產銷結合的組織格局有利於靈活、及時地適應顧客需要。兩進樓房之間有夾弄和風火牆相隔;每進設前、後天井,左、右有廊屋相連,呈環形通達之狀,外觀氣派,結構簡潔。

作為我國古代建築史中不可多得的建築群,胡慶餘堂除了具備江南園林大紅漆柱、鎦金描彩、雕梁刻枋、飛簷鏤格等古樸典雅的共性之外,還根據營業需要,有自己獨特的創意:整座建築被設計成仙鶴狀,象征著店鋪生機長存,四周造起高12米(牆腳就高達2米)、長60米的青磚風火牆。胡雪岩請人在靠河坊街的一麵牆上寫了“胡慶餘堂國藥號”七個特大漢字,十分引人注目。

胡慶餘堂的上簷有一般建築比較罕見的一排排花燈狀的垂蓮柱,正門在大井巷內,青石庫門坐西朝東,青磚角迭的門樓上鑲嵌著“慶餘堂”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跨過門樓,映入眼簾的是“進內交易”牌,四個鎦金大字遠看凸出,近看凹進,一望就知是高手之作。入口長廊被做成船篷軒。

人靠臉皮,店仗門麵,胡慶餘堂如此不落俗套的設計使人頓興好奇和讚歎!

第三,“巧陳”,即店堂的內部擺陳巧妙適宜。

如果說,胡慶餘堂像一隻棲息在吳山腳下的美麗仙鶴,那麼,它的門庭就像“鶴首”。過了門庭拐彎就是“鶴頸”長廊,迎麵是一個八角石洞門,門洞上有青磚雕出的“高入雲”三字,左側橫牆上堆塑著取材於神話傳說“白蛇傳”的“白娘娘盜仙草”圖案,整個長廊的石壁掛著36塊用銀杏木精製、黑底金字的丸藥牌,如外科門神丸、胡雪岩辟丹、安宮牛黃丸、十全大補丸、大補全鹿丸、小兒回春丸等等,牌上表明各種丸藥的主治功能,於裝飾之中巧妙地為顧客提供了極好的藥材和藥品性能的說明,既傳播了中醫藥知識,又起到廣而告之的作用。

過了石洞門,長廊的末端有四角亭,簷掛精雅的宮燈,梁繪中醫始祖神農嚐百草、白娘娘盜仙草、桐君老祖白猿獻壽以及李時珍、朱丹溪的故事,栩栩如生。看到這些飾畫,人們很容易浮想聯翩,如登仙界,如返幽古年代,在得到美的享受之餘,從這些與中醫密切相關的神話人物和古代先賢中領略到中醫文化的源遠流長;四角亭下麵有一排紅漆鋥亮的“美人靠”,這是視顧客為“養命之源”的胡慶餘堂為顧客特設的小憩之處。長廊四周奇花爛漫,異草蔥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