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坦然麵對風險
胡雪岩說:“亂世出英雄。越是亂的時候,越有機會。”
在清廷攻打太平天國初期,胡雪岩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提前得知了官票即將發行的消息。一日,劉二爺在路上碰到了錢莊總管劉慶生,他將劉慶生悄悄地拉到僻靜之處,從身上掏出一個鐵盒子,取出兩張銀票交給劉慶生。劉慶生入眼便覺得異常,不同於一般的銀票。隻見那銀票是皮紙所製,上麵寫的是滿漢合璧的“戶部官票”四字,中間標明“庫平足色銀二百兩”,下麵還有幾行小字“戶部奏行官票,凡屬將官票兌換銀錢者,與銀一律,並準按部定章程,搭交官項,偽造者依律治罪。”平素劉慶生見識的銀票不算少,但從未見過這種銀票。因此,他問劉二爺,得知這銀票在京裏也是剛通行,聽說撫署已經派人前往領取了,市麵上不久就會流通;劉慶生將這兩張銀票揣入懷裏,直奔胡雪岩處而去。
胡雪岩命劉慶生將來源錢莊和鴻財錢莊的大東家們請來一同鑒賞,以期弄清其來龍去脈。來源錢莊的大東家孫胖子,反反複複地端詳,然後放下銀票說:“我隱約聽說,京裏要發行新官票,沒想到已經出來了,上麵做事也夠快的了。”
“這種官票不知道發行了多少,說的雖然是‘屬將官票更換銀錢者,與銀一律’,但如果這種官票太多,現銀不足,那咱們錢莊豈不要蒙受損失了嗎?搞得不好,會招致滅頂之災啊!”鴻財的一位大東家搖搖頭,憂慮地說道。
善於察言觀色的劉慶生此時將目光射向了胡雪岩。胡雪岩此時卻是滿臉沉思之色。
客人走後,當劉慶生問起胡雪岩的意見時,胡雪岩搖了搖了頭,又仔細看了看銀票,說:“亂世出英雄。越是亂的時候,越才有機會。有其弊必有其利,最關鍵的是,我們隨時都要抓住利的一麵,就會永賺不賠。這就好比做米生意,跌得差不多時,就買進;漲得差不多時,就賣出。賣米是這樣,做錢生意更是如此。你明白了嗎?”
劉慶生也是聰明之人,聽了胡雪岩的這番話,覺得頗有道理,自覺獲益匪淺。但是要掌握好跌漲的趨勢,這就要靠自己獨到的眼光了,這眼光豈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它又從何而來呢?
劉慶生把自己心中的疑問提出來向胡雪岩請教。胡雪岩就此提出了他認為官票可行的幾點依據:
首先,京裏發放這種官票,隻不過是想聚斂銀兩,充實軍餉,以對付太平軍。
其次,他認為太平軍勝則驕,敗則氣餒,不識人心,甘於守城,必不能成大器。現官兵得西洋利器相助,左、曾二位大人又帶兵有方,故太平天國必敗無疑。隻要官軍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朝廷必將感激。到時候,無論做什麼生意,朝廷必將一路放行,這哪有不發的道理?
由此,胡雪岩作了一段精辟的論述:記住,做生意就要將目光放遠,生意做得越大,目光就要放得越遠,不要怕投資過大。隻要能用到刀口上,投資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下一省的生意;看得到一國,就能做下一國的生意;看得到國外,就能做下國外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
胡雪岩的這番高屋建瓴的話語是劉慶生聞所未聞,但再聯想到胡雪岩在王有齡身上“投資”一事,不由得大為欽佩,暗自讚歎。
兩天後,杭州錢業公司召集同行開會,商討如何處理上頭交下來的20萬兩“戶部官票”。劉慶生作為胡雪岩的代權人,在召集會上複述了胡雪岩關於“戶部官票”的觀點,並率先認銷了2萬兩官票。其它錢業同行也踴躍認銷,結果20萬兩的“戶部官票”還不夠分派。在兵荒馬亂的年月,錢業還出現此種景象,連德劭年高的錢業值軍執事也頗為吃驚,對阜康錢莊很是佩服。自此,“阜康”這塊招牌,不但在同行之間,而且在朝廷裏,也立刻響亮起來,經過阜康錢莊轉兌、私蓄的朝廷官員也越來越多。
胡雪岩之所以在做生意中能有“刀頭上舔血”的勇氣,首先源於他對時勢、對商情的充分了解。這種勇氣不是莽撞的一時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最後決定,所以他才能在各個機會來臨時有驚無險,並穩賺巨額利潤。
商場無處無風險,不敢承擔風險,唯唯諾諾,終不會有大氣候,要想出人頭地、稱雄一方就必須具備大氣魄、大膽識和果斷的豪情,“成為王,敗為寇”,視死如歸地去玩一把,方不愧於一生。風險越大利潤越高,在當今激蕩、迅捷的社會變革中,在瞬息萬變的市場裏,稍縱即逝的機遇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並敢於嚐試的,以靜製動的保守觀念使人無法藉此領略風騷,鋌而走險已頻繁出現在那些光彩照人的創業者身影中,冒險精神已成為這個新時代中最暢銷的口頭禪,最有激勵性的口號,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