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市場調查、預測(2)(2 / 3)

(11)阻礙本地區、本部門產品外銷或外地產品進入本地、本部門銷售的行為,等等。

17.什麼是市場調查和預測?

市場調查就是運用科學的方法,有組織、有計劃地搜集、記錄、整理、傳遞、存儲和利用市場有關信息的過程,其目的是了解市場商品供求狀況、供求規律及影響其發展變化的各種因素。市場預測是在市場調查的基礎上,對占有的全部市場信息資料,進行分析、研究、測算,對未來一定時期內的市場商品供求變化趨勢做出科學的預見、判斷。

市場調查、預測的內容有以下幾方麵:

(1)市場環境調查,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其中經濟環境包括人口增長和人口結構、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家庭職業結構和收入水平、物價水平和價格指數、城鄉居民存款額以及能源、自然條件等。

(2)技術發展調查,包括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發展趨勢和發展速度,新產品的技術現狀、發展趨勢和可能給市場帶來的影響。

(3)市場容量調查,包括現有的和潛在的購買人數、購買數量和需求結構,地方市場、全國市場和打入國際市場的可能性,市場最佳銷售量和本企業在同類產品市場(或地方市場)的占有率,經營渠道和營銷策略的變化,市場競爭的對象和競爭策略的變化,對需求量可能造成的影響。

(4)消費者和消費行為的調查,包括消費水平、消費結構、消費方式和消費行為。消費水平是指消費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得到滿足的程度。消費結構是指各種消費支出的比例,以及影響消費結構的各種主客觀因素,包括職業結構、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和民族結構。消費方式是指社會消費還是家庭消費,團體消費還是個人消費。消費行為是指影響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的購買欲望、動機、心理和習慣等因素。

(5)產品調查,包括產品質量,包裝、商標、價格、花色、品種等影響銷售的各種因素,產品的生命周期和延長生命周期的措施和辦法,產品的競爭能力等。

(6)價格調查,包括政府的價格政策,消費者對價格變動的反應,以及如何利用各種差價、比價來調節供求在時間、空間、品種和數量上的矛盾,新產品的作價原則和價格決策等。

(7)經濟效益預測,指在未來的一定時期內企業經濟活動所取得的有效成果與勞動消耗所進行的預測,如產品銷售額,成本額、利潤額和利潤率、資金周轉率等。

市場調查、預測十分重要,它有利於新產品的開發,有利於企業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與經營,有利於提高決策與計劃的科學性,有利於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18.市場調查工作應達到哪些要求?

(1)準確性。在市場調查中,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和求實的精神,客觀地反映市場情況。對於市場的真實性、可靠性,要進行認真的鑒定和評價,力求去偽存真。市場情報準確無誤,才能有助於作出正確的決策。

(2)針對性。搜集市場情報必須有的放矢,從實際需要出發,組織調查要緊緊為市場預測和經營決策服務。

(3)係統性。對市場情報資料,要加以歸納、整理、分類。這項工作應該不間斷地進行,做到係統化,保證與調查主題有關的情報資料的完整。

(4)及時性。市場調查應緊跟市場不斷變化的形勢,迅速取得資料,這樣才能抓住有利時機,作出正確決策。

(5)計劃性。市場調研是一個複雜而又細微的過程,沒有科學的調查工作程序往往會事倍功半,甚至於使調查的情報不準確、不及時、不真實。

19.市場調查目標及其內容有哪幾種?

(1)探索性目標:為確定商品的生產量(或銷售量)而對商品供應量的變化和購買力趨向的探測,做出量的估計。

(2)可行性目標:為開發新產品和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進行可行性的調查研究。通過市場調查,占有資料,擬定多種方案,然後選擇一個最優方案。

(3)因果性目標:主要調查市場上各種變量之間的因果關係,以及可能出現的相關反應。如產品銷售量、市場占有率、成本、利潤與價格、推銷策略、消費者收入,平均消費支出水平、消費環境以及廣告費用諸因素之間的因果關係,可能給市場帶來的變化。通過調查,獲得可靠的因果目標,找出因果的直接和間接的關係,以控製其不利因素,獲得其良好效果的目的。

(4)檢驗性目標:主要檢查、分析、驗證既定商品的購銷和經營決策的適應性,包括經營成果的檢驗,成本、費用、利潤的分析和比較。

(5)試驗性目標:通過各種形式的調查,了解消費者對商品的有用性、適用性和耐用性等性能的反映,為改進生產工藝流程、提高產品質量提供必要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