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學習對手應對危機的經驗(1)(2 / 3)

1982年9月30日,美國的一家報紙報道,芝加哥地區有7人因服用全美最大的醫藥公司約翰遜聯營公司的一個子公司――麥克尼爾日用品公司生產的“泰萊諾爾”牌鎮痛膠囊,而死於氰中毒。據傳有250人生病或死亡。

這一消息給美國使用“泰萊諾爾”牌鎮痛藥的消費者帶來了巨大的恐慌。股市上公司的股價已經大幅度下跌了!約翰遜聯營公司為此緊急行動,因為這一突發事件關係到自己的牌子。

公司的公關部門采取的第一項公關行動就是與新聞媒介通力合作,因為新聞界是與公眾溝通的關鍵。同時公司立即從市場上撤回“泰萊諾爾”牌鎮痛膠囊,並將自己的行動向新聞界坦誠地公布。

以下是該公司的具體措施。

9月30日17:16,對外發布“泰萊諾爾”緊急通報:宣布約翰遜聯營公司撤回第一批八月份生產的93000瓶“泰萊諾爾”牌鎮痛膠囊。

10月1日10:47,對外發布“泰萊諾爾”最新消息:宣布約翰遜聯營公司撤回第二批171000瓶“泰萊諾爾”牌鎮痛膠囊,食品與醫藥管理局在全國範圍內對“泰萊諾爾”牌鎮痛膠囊進行抽檢。

10月4日9:58,對外發布“泰萊諾爾”消息:食品與醫藥管理局抽檢了100多萬瓶“泰萊諾爾”牌鎮痛膠囊,發現芝加哥以外地區的這類藥品無受汙染現象。

10月5日15:47,通報加州奧羅維爾地區“泰萊諾爾”膠囊的情況,宣布約翰遜聯營公司在全球範圍撤回“泰萊諾爾”牌鎮痛膠囊。

10月6日10:45,向所有有關機構,發布食品與醫藥管理局專員海斯與專賣部主任科普的聲明,9月30日芝加哥地區7人的死亡與“泰萊諾爾”牌鎮痛膠囊無關。

約翰遜聯營公司還對外發布信息:“泰萊諾爾”日用品公司有獎回收“泰萊諾爾”牌鎮痛膠囊。

由於約翰遜聯營公司在事情發生後,以向社會負責為原則,穩妥、合理、透明地開展公關活動,並以1億多美元代價回收了市場上的3100萬瓶片類膠囊,公司的信譽沒有下跌,這就為一年後約翰遜的“泰萊諾爾”重新打回市場打下了基礎。

約翰遜聯營公司設計和生產了抗汙染的藥物包裝後,重新將“泰萊諾爾”打回市場,為此,公司花了5000萬美元向消費者負責贈送這種重新包裝的藥品。同時,在紐約的喜來登中心飯店,召開了新聞記者招待會。

在這場可以說是美國新聞界“難度最大”的記者招待會上,公司總董事長伯克發表講話,感謝新聞媒介公正對待“泰萊諾爾”事件,並向記者介紹重返市場的有抗汙染包裝的“泰萊諾爾”,並邀請記者提問。

這個由30個城市參加,通過衛星轉播的電視記者招待會,使約翰遜聯營公司成了首開抗汙染日用品包裝先例的著名公司,“泰萊諾爾”重新獲得了公眾的信任。

《華爾街日報》曾報道:迅速複原的“泰萊諾爾”,重新贏得了市場上的領先地位,使厄運斷言者們驚詫不已。

從約翰遜公司死而複生的危機處理中,我們可以學到這樣一條經驗:當危機出現時,最重要的是要靈活地做好攻關工作。

改變現狀:聰明的人善於創造機遇

有一次,鬆下幸之助在出國考察時發現,一種收音機的性能不變,僅外形設計不同,價格卻從十美元到三十五美元不等。機器性能不變,卻有這樣懸殊的價格,令鬆下幸之助感到非常驚訝。

當時,有五個電子管的收音機大致都在3000到12000日元之間,而製造廠商都在這個成本範圍內進行設計。所以,成品的價格、設計與外觀,都是大同小異。他一回國,就立即和有關人員商量,要他們打破這種不成文的自我約束,用一萬元也可以,十萬元也可以,來製造同樣是五個電子管的收音機。另一方麵增加商品美感,做出更有價值的商品,於是鬆下公司在美工部征求更多人才。

從鬆下幸之助這種做法,可以看出,隨著新知識、新構想的不斷產生,我們的工作範圍可以無限延伸。我們要在經營上、觀念上,有更自由奔放的作風。

分析顧客的要求以改革商品,主要責任不在製造商,而在管理者。我們應該站在管理者的立場,從各種角度檢查商品。“如果這樣改良,這種商品會更好嗎?”或“不妨生產有這種特點的新產品”,要不斷地思考這類事情,向製造商提供意見,不能隻關心一般買賣的過程。

鬆下幸之助認為,從事買賣的人,除了采購銷售之外,更應該重視“商品的創新”。從事買賣的人,最清楚消費者的需要。他能經常聽到平時顧客對商品的不滿或要求。因此,如果想在買賣上真正滿足顧客的需要,就應該徹底地分析顧客的不滿或要求,整理出自己的構想,並真誠地要求廠方改良或開發。惟有這樣,才能使買賣有意義,進而真正有益於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