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尷尬之餘,蘭州人不得不把目光注意到鄰居省的化隆縣:作為一個國家貧困縣,化隆縣有關部門不但長期將牛肉拉麵選定為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產業,還專門成立了牛肉拉麵辦,培訓農民做拉麵,為農戶提供小額貸款。經營者到全國各地後,還有駐當地人員給你找好開店的地方,幫你協調事情……這樣的模式造成的局麵如下:
上海有數千家牛肉麵館,經營者中青海化隆人占70%、河南人占20%,蘭州人鳳毛麟角;廣州市化隆籍人所開的牛肉拉麵店約2000家,年營業額達3.65億元,平均每個拉麵店年純利潤為5萬元;2009年全國粗略統計掛“蘭州牛肉拉麵館”的店鋪有30000家,年營業額近100多億元,就業人數達30多萬人,這裏麵真正是蘭州出去的拉麵館不足百分之十……
換一句話說,化隆縣借“蘭州拉麵館”這塊金字招牌解決了1萬人的就業崗位,每年發放員工工資達6290萬元。
認證的不是麵,是品牌
蘭州方麵對於化隆人的“蘭州拉麵館”並不反感,相反十分寬容,在他們看來,化隆人是為了扶貧,並在這個過程中為蘭州拉麵的推廣擔當了馬前卒,而蘭州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打造這一個品牌。
其實,一直以來,蘭州人也沒有坐等:在2007年蘭州就舉辦了首屆牛肉拉麵節;先後出台了《蘭州牛肉拉麵標準》、《蘭州牛肉拉麵麵館分等定級標準》兩個標準;為了“規範”全國牛肉拉麵市場,這一次將“拉麵師認證”逐步納入國家職業資格全國統一鑒定考試中,不過是蘭州牛肉拉麵品牌戰的第三波。——這些標準難免讓人產生一種感覺:相對於化隆人經營的鬆散式拉麵館,蘭州人更想打造一個類似於肯德基、麥當勞的標準化連鎖經營。
蘭州拉麵協會介紹,據不完全統計,在蘭州地區,小規模家庭式作坊和較大的連鎖勢力相當,一般一碗牛肉麵的盈利隻有0.5元~1元。走出蘭州開店、發展全國加盟的有近10家,但是規模都很一般,完全夠不到創業板的邊。顯然這種曾經出現在農業合資中的模式,如今套用到蘭州牛肉麵行業,其成效還有著太多的不確定。
蘭州的計劃並不是開個先河,之前類似的“馬蘭拉麵”、“李先生拉麵”的連鎖經營都曾遍地開花過,但開店的規模和熱情都很難持久。“問題主要有價格如何才標準,團隊該如何架構,以及對市場的定位。”一位投資人表示,正是因為中國的飲食習慣、民族心態太過豐富,這是左右中式快餐的軟肋。
顯然,“蘭州製造”的拉麵品牌不想和“化隆製造”的近似於無品牌的拉麵走到一條道上去。而之前類似的品牌成功案例似乎隻有一個“味千拉麵”,而它經營的拉麵還隻是個“日式”的舶來品。
其實,回到蘭州拉麵師職業資格認證本身,早在2007年的《就業促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得很明白:國家對從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等特殊工種的勞動者,實行職業資格證書製度。相反,而對於另一些法規以外的職業的認證,反而可能妨礙就業,並且難免令人對相關機構另作他想。
而在烹飪上來說,正所謂“眾口難調”:你不可能要求每碗拉麵都是同一種口味。可見,“蘭州拉麵蘭州造”的征途還很崎嶇,“憑證拉麵走天下”的構想也顯得有些無力。值得玩味的是,街頭上麵館門口,許多小本經營的“蘭州拉麵”已經悄然換成了“化隆拉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