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劍秋仿作(2 / 2)

這尊香爐通體金黃色的皮子,看似黃金,實蘊藏經色,寶光溢彩,珠瑩玉潤,銅質金燦似火,黃銀相滲,赤色密潤,是混合精煉銅。

造型非常簡潔流暢,朝天耳,雙耳窈窕,耳孔扁圓,耳尖豐碩,口薄壁薄,膛底稍厚,腹圓垂,足精巧,無處不工。

盧燦單手擎足,另一指屈起,彈在銅爐腹壁,聲音清脆嘹亮,頗有銅罄之音。

好爐!

盧燦已經斷定,這是明末或者清初的官鑄爐,當時隻有官鑄爐才會十二煉,也隻有十二煉銅爐,才有如此清脆的聲響。

等他將銅爐翻身時,啞然失笑——自己竟然判定錯誤!

款號為“大清順治年辛醜鄴中比丘超格虔造供佛”,竟然是一尊佛供爐!

這是順治十八年,冀北的一位居家修行,法號超格的居士(自稱比丘),敬獻給當時的京東淨覺寺的佛供——淨覺寺位於玉田城北,屬於皇家寺廟,被稱為“京東第一寺”。

這留款雙行隸書,大方淺刻,工精字佳,疏朗明快,章法嚴謹。

嗬嗬,自己竟然看走眼——如果這尊銅爐打上官款,自己一定不會懷疑!

也是,當時民間私鑄工藝,已經登峰造極。

這尊銅爐,還有孿生兄弟,盧燦如果沒記錯的話,京城王世祥老爺子家中,隻怕也有一尊,一模一樣,留款也一致,隻不過那一尊是衝天耳。

王老手中的銅爐,來自清末民/國收藏家李卿丈先生。

李先生在京城淪陷時,為生計故,曾經將家中所藏百十具銅爐,轉給偽衛生局局長龐敦敏,以換取錢糧。

很有意思的是,當時交易的中人是陳劍秋,陳在雙方交易時,用家中藏品,偷梁換柱,頂替了李老先生藏品中幾件精品,賣給龐敦敏,龐敦敏竟然一無所知。

1951年,王世祥購買龐家諸多銅爐,他拿著名錄去給李卿丈老先生看。當時李老爺子病重在床,一看,不對啊,好幾隻爐子對不上呢。

兩人這才發現陳劍秋在中間玩花招。

王世祥千辛萬苦找到陳劍秋的女婿仆人,得他告知,陳已經去世,有些銅爐已經被賣給美國人,剩下的則被陳劍秋的四個子女瓜分。

好在這尊順治款的銅爐,還在陳劍秋的後人手中,被王世祥收入囊中。

此故事見王世襄《自珍集》。

陳劍秋此人,張博駒老爺子在盧燦麵前提過不止一次,他是民/國時期大藏家,京派作偽高手,尤其擅長書畫偽作,而且低調無比。

張老爺子對此人的評價是“民/國‘識不透’人物之一”,他數次提醒盧燦,購買字畫時,一定要注意他的高仿贗品。

銅爐不錯,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和王老所藏的那具,並列展存?

盧燦心思挺美的,笑嗬嗬拿起一幅卷軸,展開。

打開卷軸時,他還興奮異常。起文就見“攀龍髯而不逮,迸淚自天;奮螳臂以莫支,割肝出地……”這是《鄴山講堂哭烈皇帝文》橫軸大稿。

黃道周的大作!

黃道周是哪位?晚明五士之首,著名的書法大家、畫家、教育家。明末節烈之臣,隆武二年三月被清廷殺害。

乾隆皇帝為籠絡江南民心,曾讚譽黃道周為“一代完人”,忠孝節義俱全。此人在台島、香江東南亞影響力非常大,台島晉德宮現今還供奉黃道周神位。

可是,盧燦越看越不對勁!

雖然筆畫結構臨摹的非常神似,可是,這幅大作在盧燦眼中,依舊有多處破綻。

黃道周的作品,在虎園博物館中不隻一幅,無論是小楷還是行書,盧燦都曾多次揣摩。

他的小楷高古質樸,古拙奇崛,譬如虎園珍藏的黃道周獄中所抄寫的《孝經》——他曾經在獄中抄寫一百二十本《孝經》,盧燦曾在京城琉璃廠入手一本。

他的行草書氣勢磅礴,具有縱橫淋漓的豪邁之象。他的《行書贈倪元瓚叔侄詩軸》(也稱《贈倪獻汝叔侄詩軸》)同樣被收錄在虎園博物館中。

因此,黃道周的書法作品,盧燦基本能做到入眼即辨。

這幅作品的雖然臨摹精妙,可是筆鋒露線弱,缺少提按頓挫,即使是轉折,也是快速一帶而過。構形鬆散,行間字距相等,章法少序,由此缺失氣韻和氣勢。

偽作也!

急匆匆將轉軸全部打開,讓丁一忠和卡福幫忙托住兩邊,拿著放大鏡逐一尋找。

果然,這位作偽者還算有良心,在裝裱一側的貼隙中,隱隱透出“劍一”兩字。

盧燦想要罵人!尼瑪,真是見鬼了!

剛剛想到陳劍秋,緊接著就能碰到!

這幅書法作品,就是陳劍秋的仿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