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乾隆扳指(3 / 3)

後來引申為能夠決斷事務,具有身份和能力的象征。

清代玉扳指,型製基本統一,呈圓筒狀,一端邊緣往裏凹,一端邊沿向前凸,因為其材質多為玉質(也有木質、銅製、金器等),更加圓潤、光滑,所以更加難以用來射箭。

因此,清代中後期,玉扳指唯一的作用就是身份的象征。

這東西,存世量大,京師故宮中有好幾百枚,可是,一整套的乾隆玉扳指,那就非常珍貴!

看完玉扳指,盧燦再度將目光回轉到剔紅盒蓋。

器內髹黑色光漆,蓋內中心刀刻填金“海獸犀牛雲龍寶盒”雙行器名。

小心的用綢布,將七枚玉扳指捧出,放在茶幾上,再將盒底翻出。果然,同樣髹黑色光漆,內底中心刀刻填金楷書“大清乾隆年製”三行直款。

這套東西,又是鎮館級別文物。

估計也是從圓明園或者八國聯軍攻破京師時,流出京城的!

清代宮廷,究竟藏有多少寶物?估計很少有人清楚!

盧燦通過李老爺子得知一點內情。台北故宮帶走的諸多清廷資料中,有一份嘉慶十五年的《起居注》,曾經記錄過,當時嘉慶帝組織內務府,清查宮內、外廷、沈城故宮、承德山莊、圓明園等十九處清代帝王宮苑內的物件。

曆時兩年多的清點,這項工作都沒能完成,最後內務府給出的數字是一百五十三萬件!

一定要清楚,這個數字是內務府“看上眼的”“有價值的”物件,它不包括數量龐大到無以複加的生活日用件,更不包括嘉慶十五年之後,清廷又收到的新物件!

而後兩者,又被今天的我們看成“古董文物”!

根據李林燦的估計,1890年時的清皇宮及宮苑,文物數量應該是最高峰,在四百萬到五百萬之間。此後,清政府便開始從宮中抽調許多文物,變賣籌錢,用於皇室開支。

四百萬到五百萬件,如此龐大的數字,刨除兩岸故宮中存儲的一百五十萬件,剩下的都去哪兒了?

沒人知道具體情況,但大體不外乎兩種,其一流落國外;其二是流落民間。

流落國外畢竟不是很方便,所以說,民間藏寶,還是巨豐的!

“阿欣,收起來吧。”盧燦重新蓋上剔紅蓋,遞給孫瑞欣,笑著說道,“這是趙哥的一片心意,我倆都要感念。”

丫頭抱起盒子,再度點頭感謝,然後喜滋滋上樓,真的打算藏起來……

…………

巴尼特位於大倫敦都會區的遠郊,從藍貝斯這邊過去,趙太來開車一個多小時。

遠遠的,就看見曠野叢林中,掩映著一片片老舊別墅。

這一帶的建築,多數是英國的藝術裝飾風格。

這一風格,起源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出現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

主要特點是大量使用來自自然界的優美線條,尤其喜歡用藤蔓植物的頸條,以及東方條文及圖案,比如東瀛的浮世繪、江戶時期的裝飾風格——大量使用絢麗的金屬色,如金色、銀色、古銅色,加上其他明快的顏色,使得建築非常明亮。

這一建築風格,與伍廷芳老先生在英國購置房產的時間,很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