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這篇文章的大背景。”
盧燦逐一指著玉璧上麵的文字,向他們解釋。
“韓、魏兩國打算互換土地,這對周朝不利。周朝大臣樊餘對楚王說……周,那麼楚國方城以北的地方就危險了;韓國兼有兩個上黨麵對著趙國,就是趙國那險要的羊腸地帶也危險了。所以交換土地成功之日,楚、趙兩國也就都變得無足輕重。’”
“楚王聽後恐慌起來,便聯合趙國出麵去製止這次土地的交易。”
盧燦說得口幹舌燥,終於讓這幾位,勉強能聽懂。
“啊呀,那位飯魚(樊餘)真聰明……一定是個有魅力的男人……他是英雄,化解了周的一次危機!”艾文斯麗捧心狀,眼眯眯的透著神往。
暈!她竟然能從自己的故事中,聽出這種內容?自己的講解,是不是太失敗了?
盧燦翻翻白眼。
不理她,繼續說。
“這塊玉璧,還有一處珍貴之處。”
“還有?”盧燦的話,再度引發一遍驚呼。
盧燦點點頭,“珍貴之四,那就是製作玉璧之人的良苦用心!”
是的,這塊玉璧,在史書中有過記載,雖然不甚詳細。《漢書藝文誌》在記錄劉向時,錄入其賦三十三篇,並多次上書漢成帝。
“《國策》成日,以敬玉璧昭書”。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同樣需要清楚漢成帝時期的政/治環境。
漢成帝劉驁繼位後,大政幾乎全部為太後一族王氏掌握,為王莽篡漢埋下了禍根。
劉向當時官拜中郎,使領三輔都水,遷光祿大夫,官至中壘校尉,堪稱國之重臣。他多次上書,建議削弱外戚權力,甚為成帝嘉許,但終不能用——把他的話當成耳旁風。
後來,漢成帝聽膩味了,不想再見他,也不看他的奏章。
劉向沒辦法,隻得借助《戰國策》編撰成之後,上符璧——呈請皇上禦覽校正而特別用篆刻的文章,為表尊敬,材質多數為玉,刻為玉璧形,所刻文字類“符”,故稱“符璧”。
這就是一塊“符璧”!
劉向借助敬獻符璧的機會,上《韓魏易地》文,希望漢成帝劉驁能體會自己的用意——用周王朝權柄外落,國將不國,來警示對方。
可惜……曆史進程告訴後人,劉向的這番用心,白費!
這塊“韓魏易地玉飾銘文璧”,最終去向不明。
沒想到,它今天落到自己手中!
盧燦為什麼能如此快速鑒定這塊玉璧?因為他上輩子見過,還不止一次上手過。
那還是2012年,全國聲討“國寶幫”時,這枚玉璧,同樣被置於風口浪尖。很湊巧,他剛好認識持寶人——湘北的一位民間玉器收藏家。
於是,他專程南下找到這方玉璧的主人,得以親自上手。
十五年的玉器經驗告訴他,這就是真的!國寶級真品!
所以,從那以後,盧燦對網絡上謾罵聲一片的“國寶幫”,不再抱有太強的偏見——網絡上的評論家,許多人根本沒見過,更談不上上手——不上手就能給古董下結論?
再牛的大師,也做不到啊!
明天,他要親眼見見,後世“國寶幫”名聲最臭的那批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