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查查資料吧!”盧燦收回手臂,撇撇嘴,“另外,成立打撈公司,並不意味著我們就不上岸!岸上有寶貝,我們照樣去找就是了!”
對啊,同樣可以上岸的!阿爾達汗自己拍拍腦袋,被打撈公司這一名頭弄暈了。
“行!幹了!”想明白之後,阿爾達汗很快做出決定。
兩人湊在一起,嘀嘀咕咕一下午,將打撈公司的基本框架結構搭建起來。這家公司,盧燦占據四成股份,為大股東,阿爾達汗兩成五,預留半成給船隊船長黃元作為獎勵,剩下的三成外放給許胖子、維德拍賣,如果這兩家吃不下,再吸納其他人,譬如緬甸楊家和桑達拉家族,又或者許家耀等人。
諸事議定,盧燦忽然想到一人,問道,“你在英國,聽說過邁克哈徹嗎?”
阿爾達汗搖搖頭,“幹什麼的?”
也是,這人現在還沒什麼名氣,他的出名,在1984年,此後一直被各國考古部門視為心腹大患,更逼迫著中國1987年成立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他算是你的同行,也是海撈尋寶人,我前段時間準備成立海撈公司時,湊巧得到一些他的線索。他的打撈公司成立於十多年前,富有相當的海撈經驗。”
盧燦說這話時,臉色很嚴肅,“另外,我得知此人已經將目標對準馬六甲海峽及南中國海,與我們的目標直接相衝。所以,你一定要關注他的行蹤,一旦發現他出現在東南亞,立即將他逼走,什麼手法都可以用!”
什麼方法都可以用?這話說得阿爾達汗心頭一凜!
接觸這麼長時間,還沒見過盧燦放出如此狠話——心底替這位英國老鄉默哀兩秒鍾!
盧燦為何如此痛恨這位“尋寶人”?這位實在是……文物的大敵。
邁克哈徹生長於孤兒院,1970年去澳大利亞阿德萊德成立了一家海撈公司,早先,隻是為他人打撈二戰商船和戰艦,公司業務不是很好。1980年,他將目光投向南中國海以及馬六甲海域,瞄上那裏的古沉船。
撈就撈吧,反正海底沉船很多,他有這膽量敢為天下先,合該他發財!可是,這家夥讓人難以接受的是,他的打撈是毀滅式采撈!
何謂毀滅式采撈?
第一,他隻要貨物,不要沉船!經常為了撈取貨物方麵,將原本架構尚且完整的船體,全部砸的稀巴爛——這些沉船本身也是考古學中的重要物品,堪稱海航曆史的活化石,就這麼被他全部摧毀。
第二、他隻挑選精品文物,對普通貨色不屑一顧。如果隻是棄之如履,扔在海中,也沒什麼,可這家夥,為了保障他撈取貨品的價值,不惜將那些普通貨物全部砸爛!
這種事情他幹過不止一兩次!
1984年,他打撈出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一艘名為“哥德馬爾森號”商船,這艘船的中文名字叫“金陵號”——從金陵出發的。船體被他摧毀,一共打撈出水一百零七萬件清三代瓷器,還有各類金錠、銀錠。
如此眾多的瓷器,他僅僅保留了23.9萬件青花瓷器(青花在國外很受歡迎,比五彩、粉彩的價值高)、125塊金錠(45kg),還有兩門刻有荷蘭東印度公司縮寫VOC的青銅炮。
剩下的八十萬件瓷器呢?都被他一聲令下,全部砸爛,重新倒入海中。
原本這些事情都被遮掩的嚴嚴實實,可是1999年,他在南海打撈“泰興號”時,終於暴露出來。
1822年1月14日,泰興號從中國廈門港出發,駛往爪哇。這是一艘長五十米、寬十米、重一千多噸的巨型帆船,船上載有兩千多名乘客和船員,壓艙的是一百多萬件瓷器,包括茶具、水杯、化妝盒等。船駛到中沙群島時,不慎觸礁,完全沉沒。兩千多名乘客中,隻有一百九十八人被路過的印第安娜號救起,其餘全部葬身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