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路易.勒南擅長風景畫,馬蒂爾.勒南的畫作風格更華麗等等,但這些……在實際鑒定過程中,做不得依據的。
“兄弟三人?都是知名畫家?”一家三兄弟都是知名畫家,這在中華文化圈中,也很少見,昆希吃驚的問道。
“嗯,安托萬是老大,馬蒂爾是老幺,成就最高的是老二路易.勒南。兄弟三人自幼生活在農村,對農村的貧窮生活有著深刻認知,所以,他們的代表畫作,都與農村生活密切相關。因此,當時許多人將這三兄弟稱之為‘農民畫家’。”
勒南兄弟的故鄉是拉昂,1629年他們遷居巴黎,並設畫室,專門畫表現日常生活的風俗畫和肖像畫,尤善於描繪農村題材。
他們是法國十七世紀上半葉與宮廷古典主義藝術相對立的畫家,是法國卡拉瓦喬主義藝術的傑出代表,一些古典主義的批評家不滿意他們的藝術,把他們叫作是“風格卑劣而人物簡陋的畫家”。
盡管受到諸多責難,可是他們仍然堅持了現實主義的道路,並創作出大量樸實、真摯、有著濃鬱生活和時代氣息的作品。
他們的代表作品有:《割草歸來》(1641)、《鐵匠鋪》(約1641)、《農家室內》(1640~1645)、《賣牛奶婦的一家》(1640~1645)、《幸福家庭》(1642)。
值得特別提出的兩幅畫,是路易.勒南的《鐵匠鋪》與《賣牛奶婦的一家》,被後人認為是宗師級別的畫作。
盧燦看過這兩幅油畫後,基本能判斷,左側這一幅應該是《割草歸來》的姊妹篇,右側的那一幅,是《幸福家庭》的姊妹篇。
兩幅畫,在後世都沒有麵世,不知道是未曾發現還是徹底損毀,但依然算得上是勒南三兄弟的精品代表作。
康丁的祖上是牧場主,同樣是農民,這兩幅畫精彩的再現農民困苦生活,因此,他們珍藏這兩幅畫也就可以理解。
“這……兩幅畫,您準備怎麼處理?”昆希指指油畫問道。
盧燦咬著嘴唇,遲疑了片刻。
說實話,這兩幅畫,他很想珍藏,但明天清掃利摩日瓷廠展覽室的計劃啟動,不知道帶來的資金是否足夠?
自己這次來利摩日,帶來了一千萬美元的資金,原本以為很充足,現在看來……嗬嗬。
錢總是不夠花的。
采買瓷廠設備,加上運輸費用,需要預留一千萬法郎,折合美元在四百五十萬左右。唔,這資金就去掉一半。
剩下的五百五十萬美元,一千三四百萬法郎,真的足夠清掃利摩日嗎?看過運通瓷廠的展覽室,他就有衝動,花費八百萬法郎將其打包帶走。嘉妮如果真的同意,那剩下資金又將花費一大半。
要知道,運通瓷器,在利摩日的瓷廠中,算不得大戶。
碰到其它廠家呢?譬如有名的哈維蘭工廠,那裏據說收藏了上千件來自中華的瓷器,自己需要多少資金才能填滿?
如果這兩幅畫,能賣出好價錢,自己還真的要不得不出手。
想到這,盧燦不由得一陣肉疼。
雖然收藏界,一直有著‘看過即擁有’這一說法。可是,誰都知道,這句話就是典型的“羨慕嫉妒恨”之後扔出來的一句阿Q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