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邊的這幅,畫麵中有三位人物,當先的是一位中年婦女,搭著破舊的頭巾,衣衫襤褸,光著腳踩在草地上,弓腰背著一捆青草。她的右手拽著草捆,左手牽著一位四五歲的女孩,眼神望向回家的方向,麵容中帶著一絲愁苦。
小女孩雖然衣衫破舊,但手中拿著一根長長的茅草,神色很開心。她的目光落在手中的茅草上,正在自娛自樂呢。
兩人身後,是一位六七歲的男孩。
與女孩歡快的表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男孩抬頭看向那位中年婦女,神情沮喪,眼睛中似乎蘊有淚水,垂垂欲滴。
也許是他背上那捆茅草,讓他的人生,從一開始就變得異常沉重吧。
遠處,是一眼望不到盡頭的草原,似乎在隱喻著,苦難的人生,看不到盡頭。
這是一幅反應中世紀法國農民困苦生活的精品油畫。
右邊這一幅,同樣是反應農村生活題材的畫作,不過,這一幅的主題反應的是農村家庭生活。
一張長條木桌上,擺放著兩個陶盤,一個盤中堆放著幾根長棍麵包,另一個盤子中盛放的是蔬菜。盤子旁邊,還放置了兩個陶罐,應該是盛放牛奶或者水的容器。
桌子旁邊,圍坐著四人。其中左側的那位成年男子,頭發蓬鬆而淩亂,衣衫陳舊,低頭啃著麵包,看不清麵目;他對麵的那位中年女人,用手中的叉子,敲著她相鄰的男孩麵前的陶碗,似乎正在訓斥這位六七歲歲小男孩在浪費糧食;男孩手中攥著半截麵包,麵對眼前的碗碟,垂淚欲滴,似乎剛剛因為抱怨餐食的簡陋而被母親訓斥。
這三人構成畫麵的主體,但最亮眼的人物,卻是趴在餐桌前麵地上的一個那個小女孩。
小女孩隻有三四歲的模樣,衣衫不整,她半趴在地上,另一隻手扶著桌腿,仰著頭,似乎想要站起來。她的眼神中充滿童真與好奇。
這又是一幅讓人驚歎的生活場景速描!
畫作者對農村生活非常熟悉,抓捕生活場景特點以及人物形象特色,都非常鮮明而精準。人物描繪的精細異常,感人至深。每一個形象具有一定的肖像特征,人物的細節不帶絲毫抽象概念,因而使觀者產生一種肅然的可信感。
畫麵構圖飽滿,色彩深沉厚重。兩幅畫中,除了小女孩露出的童真笑容被高光渲染外,其他人物的一副基本籠罩在褐色的調子中,給人一種沉悶的感覺。這種沉悶的色調更能讓人感受到農民的負重和生活的貧困、壓抑。
“辰少,這是哪位大師的作品?”昆希不懂西方油畫,但他能感受到畫中的意境。
“哪位大師?我也不知道。”盧燦苦笑道。
見昆希盯著簽名處,不理解,盧燦摸摸其中一幅油畫左下角灰白色的花體字簽名“勒南”,笑著說道,“勒南是一個符號,代表著畫室的一個簽名符號。”
“這個簽名,代表的是勒南兄弟畫室。”他繼續解釋,“這家畫室,創建於1629年,是由安托萬勒南、路易勒南、馬蒂厄勒南兄弟三人創辦的。由於他們兄弟三人作畫,在畫上隻簽勒南字樣,所以後人很難把他們的作品區分開。”
憑盧燦現在的油畫鑒定水平,他還真的分不出三兄弟各自繪畫特色——因為三兄弟自有簽名的畫作太少,僅有的鑒定依據都是書本上記錄的。